演播室by明子(245)非常快樂?日本考生的復讀生活!

2019/02/1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每年1月到2月是日本的入學考試季。從幼兒園的入園考試到小學、初高中、還有大學的入學考試,全都集中於這個時期。如果是幼兒園和小學的話,與孩子本人相比,從某種意義上説家長可能更顯得是主角,而初高中和大學的入學考試則要靠考生本人。雖然日本不像中國競爭那麼激烈,但考試同樣是10多歲時最初的「賭上人生的一場勝負大戰」。

 

      在這樣一決勝負的大戰中,最為重要的當然是大學的入學考試(相當於中國的「高考」)。

 

      最近,聽説日本的一些履歷書表格中刪除了填寫最終學歷的一欄,即便如此最終學歷仍是伴隨之後的人生的重要事項。這是因為偏差值(是指相對平均值的偏差數值,是日本對於學生智慧、學力的一項計算公式值)的高低暫且不説,通過選擇哪所大學、沒上大學的人為何不去讀的原因等,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這個人的人生。

 

      在日本,大學可以分為國立、公立和私立,類型多種多樣,與日本的人口相比大學的數量偏多。如果無論如何都想讀大學的話並不是件不可能實現的事,但問題在於能否考上自己心儀的大學。

 

      日本也和中國同樣,大學入學考試屬於一考定勝負的事。無論如何準備,因當天的狀態而無法獲得預期結果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作為10多歲的最初的考驗,面對人生的一考定勝負,如果失敗了會是什麼情況呢?

 

      第一志願落榜→ 人生失敗→ 人生的落魄者?

 

      這種邏輯是否成立呢?

 

      回答是,並非如此。日本具有可以成為「浪人」這一難得的習慣。

 

      「浪人」原本指的是「失去侍奉的主子的武士」,也就是武士中的失業者。而在現代,用來比喻在沒有確定就業單位和升學學校的情況下從學校畢業的人。一般來説,指的是因在大學入學考試中沒考上稱心的大學、準備下一年再挑戰一次的人(相當於中國的復讀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其實考上了第二、第三志願,但由於無論如何都想去第一志願,所以甘願再奮鬥一年。

 

      第一次成為「浪人」在日本通常被稱為「一浪」,據説在日語中也被讀作「人並」(hitonami,也就是普通的事情)等。可想而知,日本社會普遍認為「挑戰一次就放棄第一志願是沒有骨氣」,因此即使成為「浪人」,也要瞄準第一志望。在某些時代,如果是被稱為難考學校的競爭激烈的大學,近半數考生被認為都是浪人考生。

 

      按日本全國平均來看,2018年的數據顯示,應屆考生的錄取者佔79%,往屆考生為21%。也就是説,浪人考生佔到5分之1。雖然感覺出乎意料地很少,但在1990年代,據稱在日本全國大學生中,3人中就有1人是浪人考生。也就是説,浪人考生人數正在減少。

 

      可以想像的原因之一是,猶如與少子化背道而馳一樣,日本大學的數量正在增加,與過去相比更容易考上大學。

 

      此外,日本經濟泡沫破裂、雷曼危機導致經濟惡化也産生了影響。也就是説,家長失去了讓孩子復讀的充裕實力。因為浪人生活需要花費很多錢。

 

      但是,家長的想法是不管花多少錢,都想讓孩子考上第一志願。就算浪人考生人數減少,但並非完全消失。

 

      被稱為難考學校的大學聚集著優秀考生,競爭激烈。不惜再次挑戰也要考上的考生很多,浪人考生的比率當然更高

 

      以被稱為日本最難考的東京大學為例,浪人考生所佔的比率如下:

 

      2017年···32.6%

      2016年···34.2%

      2015年···33.3%

 

      再看日本私立大學中被認為最難考的早稻田大學,2018年度的應屆和浪人考生比例如下:

 

      政治經濟學部···33.9%

      文 學 部···32.1%

      先進理工學部···37.6%

 

      説到考試遭遇失敗、再度過一年浪人生活,可能令人感覺在精神上充滿壓力,或許是痛苦黑暗的一年,但出乎意料地回答是並非如此。日本的浪人生將度過非常充實、快樂的一段日子。

 


      這些從網上的一些帖子的內容即可得知:

 

      「浪人時代快樂而充實,非常幸福。如今是大學3年級,但在作為浪人考生的時候每天都特別生機勃勃,非常快樂」

 

      「從小學、初中、高中、復讀學校到大學,其中復讀學校明顯是最好的。復讀學校預備學校全都是教學方法出色的老師,上課本身都很愉快,生下來第一次感覺‘預習複習都很有趣!’、‘奮鬥令人心情舒暢!’」

 

      「復讀學校很開心。直到高中時代,充滿各種毫無道理的事情,比如關係好的小集團的奇怪派系、與高年級學生的異樣的上下關係、具有連帶責任的體育節、需要團隊合作的文化節……但復讀學校的人際交往不會有太多糾纏不清,而是非常簡單。也不會有需要串通一氣的事,充滿每個人都很獨立的氛圍。

 

      認為再奮鬥一年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學這種具有上進心的人聚在一起,令人感覺心情愉悅」

 

      在日本,預備學校指的是主要從事大學應試輔導的專業學校。浪人考生的大部分會就讀這樣的學校。復讀學校的人氣講師成為活躍在媒體上的明星的案例也很多。

 

      在活躍於日本社會的名人中,具有浪人經歷的人可以説不勝枚舉。大家都將浪人時代經歷的事情視為之後的人生財富。

 

      作為名人的浪人生活,一直以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本音樂人井上陽水。在作為日本首張破百萬暢銷專輯的《冰之世界》的封套上,他透露自己曾是「三浪」(即復讀了3年)。

 

      由於父親是牙科醫生的緣故,井上陽水也曾想當牙科醫生,但3次失敗。據説他在浪人時代已開始從事音樂活動。可以説浪人時代,決定了他之後的人生。

 

      井上陽水針對考試的失敗表示:

 

      第一年是「甲殼蟲樂隊、女性、性的不安」。第2年是「甲殼蟲樂隊、女性、柏青哥(彈珠賭博機)、麻將」。第3年是「適應考試」。

 

      井上陽水的妹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哥哥發生改變是在上復讀學校之後」。

 

      或許他度過了非常快樂的復讀學校時代。他本人也如此表示:

 

      「在人生中,最初的玫瑰色時期是浪人時代。雖然生活亂七八糟,但離開父母的生活變得自由,完全沒有悲壯感!每天都陽光燦爛……」

 

      如果井上陽水在大學入學考中一舉成功,然後順利成為牙醫的話,或許就不會誕生那麼多銷量破百萬的優秀專輯了。一想到這些,我就感到人生的確讓人不可思議。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