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形狀(155)一座橋,在咖啡與人之間
2019/03/20
日經中文特約撰稿人 張維中:有一種咖啡館,是當你還未啜飲到任何一口咖啡,只是站在店家建物的面前時,就會心有所感:「這就是我要的咖啡館。」
![]() |
位於馬喰町的「Bridge」於我而言正是這份感覺。地點在馬喰町地鐵站出口附近,問屋街盡頭的大十字路口。站在對街,你會先被那一幢以黑色壁磚和水泥磨石建造而成的樓房,流露著早期西方現代建築的濃郁氣氛給吸引目光。公寓有個豪氣的名稱叫「老鷹」。老鷹佇立在十字路口,穩重且飽滿氣勢。一樓的牆面切出一個很特的三角形凹縮角度,成為「Bridge」咖啡館的入口。木質長板凳一放,造就出戶外的咖啡空間。
「Bridge」對室內設計的規劃也是下足了工夫。天花板很高,桌椅之間留下不緊迫的距離。是這樣子的沒錯,有時候進咖啡館喝咖啡不只是要注重味覺,也希望擁有一個讓人不感壓迫的舒放空間。令我著迷的是咖啡館有一整面落地窗,視野開闊,心情也跟著暢快起來。還有放置著咖啡機與收銀機,那恨不得讓我想要整個搬回家的大理石桌面櫃檯。
「當初就為等到這個櫃檯,還延遲了開幕時間。」店員説。顯然這決定是值得的。整間咖啡館因為這個櫃檯及周圍的許多小細節,為這裡畫龍點睛。硬體設備營造的氣氛很歐美,細心的服務及細緻的飲食仍是非常日本。
「Bridge」原本開在淺草合羽橋道具街,那時候就令我印象深刻。後來搬遷到馬喰町以後,完全成為我的愛店。這裡的咖啡濃郁香醇,由「LITTLE Nap COFFEE STAND」的濱田大介所監製提供。事實上「Bridge」店名還有一排小字「COFFEE & ICECREAM」。是的,這裡除了咖啡以外,名物還有冰淇淋。
「對一切新事物最好的教養場所,總是在咖啡館。」十九世紀末的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褚威格(Stefan Zweig)曾在《昨日的世界》一書裏寫下他對於咖啡館的見解。偶爾我在東京,待在幾間慣常去的咖啡館,或是偶然發現某個令人驚喜的咖啡新空間時,常常會想起這一句話。
![]() |
「Bridge」的店裏 |
史蒂芬・褚威格年輕時身處的維也納,當時正是整個歐洲咖啡館時興蓬勃的年代。他總是流連忘返在咖啡館,認為一間完美的咖啡館,除了好喝的咖啡以外,還擔綱著「民主沙龍」的責任。每個人都能坐在其中品味咖啡、談話、寫字,甚至包括提供報章雜誌的閱讀。咖啡館因此被視為藝術論壇的聖地。在那裏孕育而生的文藝派人士,被稱為「青春維也納派」。
如今的時空背景,與那時候當然是很不同了。然而,咖啡館足以養成一個人的美感教育,飲食的品味,人與人思想的交流場域,依然是不變的。坐在「Bridge」這樣的一間咖啡館裏,有些人談天,有些人是一個人靜靜閱讀,或者如我正打開電腦寫作。光是想到每個人頭上的空氣,各種豐富的思想,瀰漫和交錯在這一處小小的咖啡館裏,就令人感到雀躍。
一間美好的咖啡館,正如「Bridge」店名所彰顯的意義吧。像是一座橋,在咖啡與人之間,架構出一所空間,我們在此吸收一切的嶄新事物,然後沉澱出哪些該留,哪些該丟的舊回憶。
![]() |
張維中 簡歷
台北人,現居東京。在臺取得文學碩士後,08年來日。早稻田大學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于東京任職傳媒業。大學時以長篇小説踏入文壇。近作為遊記《東京小路亂撞》、小説《餐桌的臉》與散文《東京模樣》。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