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104)日本男人真命苦嗎?

2019/03/2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日本的男女平等度在世界上算是非常低的,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公佈的性別差距,日本長年都是很落後的,像2016年男女平等度在世界144個國家排名111,2018年則是149個國家排名110名,日本女人也一直對女人在日本社會的地位很不滿,抱怨日本是「男性支配」的社會,但是現在也有許多男人則傾訴日本到處都在優待女人,還把男人當作可能犯罪的人對待,女權高張,男人動輒得咎,又得承擔較大的責任,「男性支配」是一個假像,哀嘆男人真命苦,真的嗎?

 

早上電車有只有女人可以搭乘「女性專用車輛」

      日本女人説女人在日本受到低度的平等待遇,從數字來看,的確如此,像日本眾議員只有1成是女人,參議員只有2成,國家公務員女人佔了34%,但幹部卻只有3.9%,或是大學教授也只有16.7%,醫師只有21%等,如果有女生説自己志願當醫師,還會被譏笑是要找醫師當夫婿,而不是真的要當醫師,甚至到最近為止還有好幾家大學醫科居然認為女生比較會考試,而事實上是男性較適合當醫師,而把女生一律扣分,日本被認為是歧視女性的社會,或許也不大冤枉。

 

      但許多日本男人覺得現在日本社會過度強調女人所受的委屈,尤其像性騷擾問題,歐美抗議遭到性暴力、性騷擾「我也是(#metoo)」運動也在日本一度燃燒過,加上還有電車癡漢(色狼)問題等,男人在日本反而遭到「逆差別(反向歧視)」動彈不得;我有位在銀行擔任高階主管的朋友就説:「現在氣氛如此,我連普通問候女職員都如履薄冰,戰戰競競的!不能隨便誇讚她們個人的事!」

 

      很多男人表示,男人不能開女同事有關個人或身體乃至服裝的玩笑,更不能隨便輕拍觸摸,都算是性騷擾,但許多女人反而可以隨便開男同事身上各部位乃至相當隱私的房事的玩笑,甚至公然抓年輕男同事大腿或臀部一把,亦即所謂「吃小鮮肉」,也都OK;或是女人公然批評中年男同事禿頭、加齡臭、肥肚突出、穿衣搭配老土等也都不成問題,難道這不是特別優待女人嗎?

 

      男人認為自己被當犯罪者對待,所有車站都貼著防治癡漢的大海報,早上電車還有只有女人可以搭乘「女性專用車輛」,也就是把所有男人跟癡漢畫上等號,不小心衝進去就很慘;甚至長程高速巴士等都會盡力安排女人坐在女人身邊,好像男人的身邊就是「不安全、不安心」的,讓男人有受辱的感覺。

 


      當然男人不舒服是可以理解,但這是因為至今日本社會累積了太多日本男人借著職權或體格優勢而施展性騷擾或性暴力的歷史,女人無法吭聲,只好靠國際基準來伸張權利,但日本男人還沒適應,雙方也還沒摸索出讓彼此都能舒適相處的一些原則,男人才會叫屈吧!

 

      日本男人也對現在日本處處都設有「淑女日」也就是給女人優待打折日子,像是看電影等;或有「淑女套餐」等「僅限淑女」的禮物、服務越來越多,很明顯是歧視男人;但這是因為女人較有經濟觀念,在乎折扣,企業等發現優待女人會帶來好處才給的,其實也是顯示女性收入較低,才會非常在乎這些優惠,許多日本女人也表示「我也希望我的皮包裏不要塞滿集點卡!」

 

      日本男人也可以舉出許多數字,抱怨事實上社會給男人太大負擔,硬要男人好好扮演男人的角色,總説「男人要像個男人,不能哭!」等等,因此男人非常勞累,像是日本男人平均壽命比女人少6歲,100年前男人只少1歲,男人自殺率也是女人的2、3倍,成為流落街頭的無家可去街友的也是男人居多,可見女人在日本社會生存還比較簡單等。

 

      尤其關於家暴(家庭內暴力,DV),世界都認為日本是大男人社會,只有女性遭到霸淩及暴力,日本政府許多對策也都是以女人受害為主,因為去跟警方報案的有8成是女性,但若根據日本內閣府最近公佈的調查顯示「最近一年遭到配偶暴力的」則男人是33.6%,女人是33.0%,男人受害還比較多,顯然男人更沒有去報案,自己忍受,因為日本社會比較沒有具體保護男人的措施或對策,像有許多設施可以收容遭遇家暴的女人,卻沒有收容遭家暴的男人的設施。

 

      這樣説來,日本男人的確也有責任大卻少受到保護的一面,男人的基本人權當然需要被保護,因為如果男女真的平權化的話,弱者就未必是女人;或許日本男人在協助提高男女平等度的過程,也會自覺男人到底需要什麼,也可以伸張社會不該對男人要求過多,男人才不會太命苦;但社會責任也是一種權勢,男人因此佔有許多優勢,或許還是很多男人不肯輕易放棄,那就只好繼續苦命了!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