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形狀(156)馬喰町小藝廊放射光芒
2019/04/05
日經中文特約撰稿人 張維中:往昔馬喰町給老東京人的印象,就是一個專賣傳統職人用具的問屋街,並聚集著中小工廠與倉庫的地方。然而,近幾年在日本年輕一代族群進駐以後,逐漸為這塊老城區注入新活水。其中一個特色,是這裡開始匯聚出許多藝文據點,空氣中飄散起漸漸濃郁的文藝味。
![]() |
位於神田川畔的小藝廊「roentgenwerke(レントゲン藝術研究所)」 |
許多對藝術、設計、攝影與文藝懷抱著理想的人們,在此尋覓原本荒廢無用的倉庫或老舊的公寓樓房,在經過重新裝潢改造之後,成為小藝廊、展演空間和藝文咖啡館。比起六本木、銀座等地的高級藝廊來説,馬喰町的這些小藝廊在經濟現實層面上的門檻較低,因此容許更多尚未大放異彩,但才華卻毫不遜色名家的藝術創作者,在此展示他們自由奔放的創意。
馬喰町有眾多小藝廊,若要從其中先挑一間的話,我會先選擇鄰近神田川畔的「roentgenwerke(レントゲン藝術研究所)」。這間小藝廊光只是從建物外觀來看,你就會感受到它絕對飽滿著獨有的個性。該怎麼更詳細地詮釋「roentgenwerke」的外貌呢?用網路世代都懂的語言簡單來溝通吧,光是大門而已,那就是個IG網美打卡聖地。
雪白的建築,沒有明顯的招牌,即使是有開門營業的時候,也永遠是一片朱紅色大門緊閉的模樣。站在入口,你會懷疑今日公休,僅能從門上兩塊狹小的正方形小洞偷窺室內景象。事實到府邊掛著一塊低調的「OPEN」歡迎你推門入內參觀。
這是幢三層樓的老樓房,走進大門後先會遇見一個落地書架構成的迷你書店,一旁也會有換季的簡單展示,而深入後方則是辦公室。爬上樓梯到二樓,才是藝廊的主要展示空間。因為前身是倉庫,故天花板挑高,作為藝廊使用,拉出巨大的空間感,相當合適。展場只有這一個而已,雖然規模不大,卻能夠讓創作者思考如何運用單一空間展示概念。觀賞者不必線移動,被展品包裹在一個密閉的空間時,也能夠更為集中情緒。
這間藝廊由池內務先生在1991年6月成立,最早位於大田區大森,之後遷往青山、吉祥寺和六本木,直到2008年3月才落腳日本橋馬喰町現址。藝廊的概念以大門入口上的三組英文作為宣示,分別是「hyper technik」(超絕技巧)、「solid shock」(固體衝擊)和「clever beauty」(伶俐美學)。希望以獨到的審美觀,發掘出各個藝術領域的新人。
![]() |
「roentgenwerke」的展場 |
順帶一提藝廊名稱「roentgenwerke」這個名詞是兩個詞彙的獨創字。「roentgen」一字出自於X光放射線的一種類;而「werke」則是德文裏「work」工作之意。自然界不存在的一種光,人工的光線,可以穿透人體,映照出骨骼內部,對這間藝廊的創立者來説,就如同藝術一般,可以穿透有型的外在,直達人心內部。
多年前,我曾在紐約偶然參觀過一間小藝廊,留下深刻印象。「roentgenwerke」空間感極度類似於紐約的那間藝廊,令我頗有時空錯置之感。我想藝術的本身亦是如此吧。沉浸當中,讓人忘記時間與地理的藩籬,不必聆聽過多的作品解釋也無所謂。在那當下,你感受到了什麼,就是靈感贈與你獨一無二的禮物。
曾有日本媒體人説馬喰町的未來,在「性格上」頗有成為紐約布魯克林的可能性。因為地理上都依偎著河川,面貌相似。兩者原本都是廠房居多的工業區域,在時空變遷中成為創作者工作室的聚集之地。同時也都利用舊樓房和廢棄倉庫翻新出不少藝廊、雜貨屋和文青咖啡館。更難得可貴的是,那些有歷史的老店和工房,如今仍現役中的持續運作。不過,在我看來,要成為布魯克林的規模尚缺不少要素,馬喰町仍有一大段路要走。如果你願意,很可以跟上腳步,與我一起見證它的蛻變和成長。
![]() |
張維中 簡歷
台北人,現居東京。在臺取得文學碩士後,08年來日。早稻田大學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于東京任職傳媒業。大學時以長篇小説踏入文壇。近作為遊記《東京小路亂撞》、小説《餐桌的臉》與散文《東京模樣》。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