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252)「世界上最樂觀的是中國人」是真的嗎?
2019/04/0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和中國人聊天,會變得精神」。
實際上,我以前就曾感到有這種情況。在為種種事情煩惱時,中國的朋友會説,「以後再想就行了」。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感嘆説「怎麼辦啊,真為難」,而中國朋友又會説「車到山前必有路」。
沒問題、再説吧、你放心……。聽朋友這樣説,心情的確會好起來,而且真的會慢慢有辦法。我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如果將這些用一句話概括為「樂觀」的話,或許在用詞上並不恰當,但要保持樂觀其實並非易事。
![]() |
法國哲學家阿蘭在著作《幸福散論》中如此表示。「悲觀主義是情緒的産物,樂觀主義是意志的産物」。
悲觀主義源於情緒,樂觀主義源於意志,如果沒有強大的意志,樂觀主義者就不會誕生。
那麼,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的人生將出現怎樣的不同呢?有一些有名的比喻:
在口渇的時候,眼前的杯子裏有半杯水。
一個人感嘆説「只剩半杯了」,而另一個人則高興地説「還有半杯呢」。
距離發工資還有五天時間。錢包中有7千日元(約合人民幣430元)。
一個人焦慮地説「只剩7千日元了」,另一個人則安心地説「還有7千日元呢」。
在判斷這些是樂觀(積極思考)還是悲觀(消極思考)的時候,經常被當作例子。感覺「水還有半杯」、「還剩下7千日元」的人是樂觀的,而感覺「只剩半杯了」、「只剩7千日元了」的人是則悲觀的。
悲觀和樂觀將左右一個人的人生。
終極的例子如下:
樂觀的人會説「在隧道的盡頭肯定能看到光亮」,而悲觀的人會説「那肯定是即將撞到我們的列車的光」
總而言之,悲觀主義者認為,糟糕的事態將長期持續,自己不管做什麼事兒都不會順利。即使發生好事,也認為那只是暫時的。
另一方面,樂觀主義者認為,不幸和失敗等糟糕的事態是暫時的,如果發生好事,那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其他好事也會到來。
與消極思考相比,積極思考肯定更好,但對事物的理解方式因民族而有所不同。
法國某研究所2011年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在世界53個國家中,最為悲觀的國家是法國,最為樂觀的國家是越南。在越南,認為「明年是好年頭」的人的比例接近100%。
如果是日本人,一到年底,都會説出「希望明年是個好年頭」等希望,但斷言「明年絕對是好年頭」的人很少。
中國又是怎樣呢?
2016年英國的輿論調查機構YouGov(輿觀)發佈調查結果稱「世界上最樂觀的是中國人」。在這項調查中,觀察認為「世界會變得更好」的人的比例,中國人為41%,比例最高,第2位是印度尼西亞的23%,第3位是沙烏地阿拉伯的16%。
在歐洲,比例最高的是瑞典,但僅為10%這一較低的比例,至於法國,認為「世界變得更好」的人僅佔3%,而認為「變得糟糕」的人則高達81%。
年輕一代更加明顯。英國的NPO團體2017年以世界20個國家的2萬名年輕人為對象實施的調查顯示,最會積極思考的是中國的年輕人。回答「世界今後將變得更好」的中國年輕人達到53%,高居榜首。
不僅是「世界」。中國的年輕人還認為自己祖國的未來也是「光明的」。
在這項調查中,從回答「本國的未來光明」的受訪者比例來看,中國的年輕人最多,達到93%。對於相同問題,南韓為77%,印度為81%,拉丁美洲為80%,世界平均為62%。
悲觀的是北美和西歐,分別只有47%和41%的年輕人認為未來是光明的,至於日本,81%認為未來並不光明,可以説最為悲觀。
作為日本人,我覺得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結果。
據説,原本樂觀主義者就能長壽,取得成功,並多次重新振作。悲觀主義者認為,糟糕的事態將長期持續,自己不管做什麼事兒都不會順利,並且認為這都是因為自己很糟糕。他們覺得積極的事態只是暫時的,這種幸運也僅限於這個場合。
另一方面,樂觀主義者認為,不幸和失敗等糟糕的事態只是暫時的,原因也僅限於這個場合。認為積極的事態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會長期持續,還有其他好事到來。
在20多年前,我拋下日本的一切去中國,也具有同樣的理由。相對於經濟泡沫崩潰、失去朝氣的日本,在改革開放開始步入軌道的中國,人們都很樂觀,充滿笑臉。中國的朝氣讓人感覺耀眼而奪目。在充滿朝氣的中國生活的最初2年是我的人生中最為快樂的時光。
我的父親一有機會就説。順利的時候不要太過高興,糟糕的時候也不要太過悲傷。
父親到底是悲觀主義者還是樂觀主義者呢?
![]() |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