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115)同學會,去還是不去?
2019/08/28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人氣組合AKB48在2012年畢業的成員前田敦子最近在記者會上吐訴自己從沒被叫去開同學會,她都不知道同學會什麼時候在哪開,蔚為話題;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比較大的問題不是有沒有被叫去參加同學會,而是接到同學會通知時,到底要不要去參加?
從台灣大學畢業40週年的同學會(劉黎兒攝影) |
日本朋友常説:「雖説只是同學會,但也不能太小看的同學會(たかが同窓會。されど同窓會)!」但這是因為以前的同學會是一種非日常、絕少舉行的聚會,但又有一種特殊的連帶關係,也因此日本至今許多小説戲劇都把同學會看成是很特別又慎重的玩意,才會有「同學會殺人事件」「假面同學會」之類的主題,但現在網路發達,透過SNS及各類搜尋機能,要找到老同學比以前容易多了,一旦找到之後,聯繫也容易,大小同學會召開次數頻繁,而且全球各處都是高齡化社會,有閒有餘力敘舊的人很多,各處隨時都有同學會在召開。
我因為是自由工作者,習慣獨來獨往,對於同學會原本算是比較不熱心的,尤其多年年前出席高中畢業30年的同學會,對該次聚會政治化滋味覺得不大好,就不再參加,只偶也參加國中或高中較小規模的同學會。
但去年11月台灣大學畢業40年的同學會總召集人是我的好友,盛情難卻,便去參加,或許是好友以及許多同學的魅力與努力,很驚人地參加人數超過900人,我也因此得以與許多多年甚至40年未見的同學重逢,非常開心、興奮,覺得要不要參加同學會多所猶豫,但去參加了還是很不錯的,也感受到「同學」是很特別的一種關係,因為曾經共有青春過,而同學會是一種記憶共同體的再生裝置,也是基於個人信賴關係與懷舊而建立的一種網路,也是社會資本,讓我覺得學校教育的本質比自己想像的還深奧多了。
我還陪一位女同學去找了當年她心儀的男同學,但40年後的模樣,讓她很失望,文靜的她居然當場不客氣地説:「某某某,你怎麼可以變成這個樣子!」我覺得很有意思,反看我們自己,當然也比40年前老胖、劣化多了,但看到別人的模樣跟記憶有差距,還是會大驚小怪的!老同學在一起,總是有許多類似的感嘆,對初戀情人的模樣幻滅的人比比皆是!
年過50,同學會見面,大家的話題也環繞在健康病痛、家人照護、子女婚嫁等,互相嗟嘆「現在日子越來越不容易過了!」的確,人生百歲時代,壽命不斷延長,要一直很順利圓滿地過,並不容易,雖然會出來開同學會的人,大抵還是在社會上多少有點成就的人,不過如名言所説「人生的逆轉從50才開始」,原本看起來傑出有成就的許多同學,或許過了60,也不過是普通的歐吉桑、歐巴桑,有些人原本不起眼,但卻活得神采奕奕,同學會中可以獲得的人生啓示不少,像有位同學在60歲當前時把台灣家財都變賣,負笈到美國去讀宗教哲學,勇氣可嘉。
現在的同學會不僅常常召開,還每天都存在於SNS群組裏,同學會群組現在也是非常重要的群組,大家在其中分享其他同學的生活體驗,也聊天説笑話;但也會發生許多問題,像有人利用同學會群組推銷醫美整形、健康檢查或保險、養生食品乃至宗教信仰等,而台灣更大的問題是政治立場的差異,尤其每個人的出身背景很不同,是一個遭各種政治勢力與歷史淵源碎分化的社會,也因此多年沒聯絡的同學,在SNS群組裡才發現原來對方想法如此不同,原本不宜把這些這些差異攤開來撕裂同學情誼的,但台灣是相當泛政治的社會,政治幾乎是許多人最關心的問題,要迴避很困難,也因此同學會本身很不錯,同學會之後的SNS群組要維持和平比較困難。
許多社會專家都奉勸熟年男女還是經常出席同學會比較好,同學會形同心靈上的家族,沒有同學會的話,人生後半會淒涼孤獨等,敘舊等具有療癒效果,雖然出席同學會有點壓力,但熟年同學會創造特別空間,會讓人感到溫暖。
![]() |
但曾擔任松下幸之助最信賴幫手23年的前PHP研究所所長的江口克彥最近提出不同看法;我早年曾拜訪過PHP研究所,也曾跟他吃過幾次飯,每次都學到一些獨特的人生作法;他今年88歲,主張「過50就不要去參加同學會了」他自己是在50幾歲時去出席同學會覺得很倒胃口,之後就絕少參加;他的理由是年過50的同學會都在談病跟藥的副作用,像是最近在吃什麼藥、剛動了什麼手術,或是談最近買了墓地等,也説點往日舊事。
江口克彥認為同學會瀰漫病、死、懷舊情緒,偶而有點光明未來性的話題就是「我在搞家庭菜園,今年茄子長的不錯!」之類,沒有人談最近讀的書而慮及科學未來發展或是2100年時,日本人口只剰不到現在一半的5千萬人,屆時將會如何等等;其他就是一些嫉妬或遺憾的話,但到了這把年紀,不論哪種都不值得同情。
也就是江口認為同學會很沒內容,偶而還算可愛,他不是叫人不要懷舊,但每次如此就很沒意思,因此他主張年過50,應該整理過去的老關係,儘量去交年輕新朋友,因為老同學、老朋友都只談咫尺之內的事,不知2025年問題,更不知2045年問題或是大數據、奇異點(Singularity)等,他認為年輕人擁有有趣、刺激的資訊,雖然沒錢,但更開朗而向前看,因此越老應該越有意識地更換朋友,老朋友要精挑細選最重要的幾位,其他的力氣多跟年輕人交往。
許多人關於要不要去開同學會,大多只是因為同學會結果大家還是會比較,因此顧慮自己的處境算不算太差?自己的模樣會不會沒面子?自己討厭的那個人是不是也會參加?或有人是因為同學會每次都聚餐出遊,體力或財力有點吃不消,抑或不喜歡被人關心而破壞原來深居簡出的寧靜等等,考慮跟江口不同。
我自己覺得江口説的有理,不過每個人心靈需要不同,要改善熟年同學會的老病死話題,最好還是同學會應該進化,像是每次有個不同主題來一起探討、探訪,就算是單純的讀書會也好,培養有點前瞻性的新記憶,否則開幾次之後,走樣的同學或自己,也互相看習慣了,欠缺新鮮感,不再參加的人增加,除非新找到失聯的同學,否則好不容易相聚的同學會又會散掉了,而且美好的回憶反而退色或變色,才是無限遺憾!
![]() |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