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275)外賣在日本不可能如中國般發達的原因
2019/09/30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最近,在中國經常能看到騎著電動車「送外賣」的小哥。如果是北京,一到就餐時間,「美團外賣」和「餓了麼」等的外賣小哥就會大量出現?如今,這甚至已經成為中國城市裏的一道風景線。
每當看到中國外賣送餐的繁榮景象,我就深切感受到與日本的差異。我心想,在日本,外賣恐怕不可能發展到像中國這樣的水準吧。
的確,有外賣真的很方便。如今,日本女性在結婚和生育後繼續工作的情況很多,所以每天做飯成為很大的負擔。一天工作後疲憊地回到家時,如果外賣馬上送到跟前,那將是多麼輕鬆的一件事啊……大家雖然都這麼想,但不可能每天都吃外賣。日本女性仍沒有完全從「親手做飯」這一概念中擺脫出來。
在我居住的居民區,雖有專門銷售便當的店家,但光顧的人並不多。一到傍晚,騎著自行車載著孩子的媽媽們去的都是蔬菜店。雖然我也隱約感覺到接來下應該是準備晚飯的時間了,但轉而一想還是覺得好累人哪。
結婚就是要考慮每天的飯菜。在日本,這樣想的女性也很多。但是,仍然是件麻煩事……。
在這種情況下,最近,做飯可以帶來的心理上和健康上的好處開始受到關注。
首先是心理層面。據説,為了某人而做飯,具有積極的心理方面的好處。這方面的研究以日本為代表,正在世界各國展開。
美國的醫療領域社會工作者、烹飪治療師這樣説:
「為了他人製作飯菜的行為,對於建立自信和形成自尊心具有突出效果。能讓某些人獲得好心情的想法,有助於建立自信」
在美國,有關抑鬱症的治療方面,烹飪療法正受到關注。烹飪具有的治療效果和瞑想效果開始在醫學上得到認可。
當然在日本,這方面的研究也在推進。專家表示,做飯具有很多效能。比如:
•緩解壓力
•社交能力的提高
•協調和安排能力的提高
•五感靈敏度的提高
•身體健康的提高
•計劃性和整理整頓能力的提高
•時間管理能力的提高
•擺脫無聊
•記憶力和專注力的提高
•自尊心和自愛的提高
•成就感和充實感的提高
這些我全都贊同。
很多女性不管多麼疲憊、多麼感到麻煩,都執著于親手作飯,這或許是由於家庭的「紐帶」。為家人製作的飯菜將形成家人之間的紐帶。這是親手烹飪的核心,也是事實。
某男性。
「例如,如果早上上班前妻子給我看新鮮的魚,説今天就用這個做菜,在工作結束之後,我會快點回家」
某某男性。
「一想到家有美味的飯菜在等著我,就不想在外面喝一杯了。只想快點回家!」
某女性。
「我認為做飯是終極的育兒」
某某女性
「每天早上5點起床,為孩子做便當。我認為這是傳遞給孩子的一種情書」
從我本人來説,由於生來不夠靈巧,不擅長做飯做菜。但是,感覺與其在超市買便當,不如以泡麵應付,因此希望自己做飯。
母親的味道、妻子親手做的飯菜、愛妻便當、給孩子做的卡通便當……手工製作的菜餚有各種各樣。
在本專欄中,我此前曾介紹過日本的熱門手工菜餚排行榜,這裡簡單回顧一下。
![]() |
日本家庭的漢堡肉餅 |
首先是「希望妻子製作的手工菜餚」排行榜(結婚相關調查公司的匯總)
第5位:蛋包飯(很多人小時候就非常喜歡)
第4位:炸雞塊(您是否感覺自家做的更加美味?)
第3位:咖哩(大家都特別愛吃,咖哩成為日本家庭的招牌料理)
第2位:豬肉味噌湯(不分年齡,大家都喜歡的一道湯)
第1位:漢堡肉餅(或許是日本的家常菜?)
此外,「母親的手工菜餚」也具有特別的東西。例如,在升學等原因離開家鄉之後、因休假而回鄉探親時,首先在腦海中浮現的或許就是想吃「媽媽的味道」、「媽媽親手做的菜」。
「母親的手工菜餚」排行榜。與妻子的手工菜餚有所重覆,或許是因為對母親的味道的憧憬之深。(出自日本時尚雜誌《CanCam》)
第5位 煎餃(很多人都記得小時候曾和媽媽一起包餃子)
![]() |
日本家庭的咖哩飯 |
第4位 豬肉味噌湯(因加入的配菜和使用的味增不同,味道微妙改變。很多人都會説最愛吃媽媽做的豬肉味噌湯)
第3位 日式菜飯(春天是竹筍飯,夏天是豆飯,秋天是蘑菇飯,冬天是牛蒡雞肉飯。日本的媽媽們都很努力!)
第2位 日式煎蛋(大體上分為「甜味」、「湯汁味」、「鹽味」。很多人最喜歡媽媽做的味道,這是理所當然的)
第1位 咖哩(日本街頭到處都是味道各異的「咖哩店」,但「媽媽製作的咖哩最好吃、令人安心」的呼聲似乎很多)
以前我曾在本專欄中寫過,在北京的胡同之中,雖然是很小的餐廳,但有很多人排隊。給人以70年代的食堂這種感覺,受歡迎的菜是一如往昔的家常菜。也就是「母親的味道」。
在對親手做飯的憧憬方面,日本和中國沒有什麼兩樣。
做飯不一定是為了別人。
![]() |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