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形狀(169)東京豆漿生活

2019/10/02


      日經中文特約撰稿人  張維中:在東京住了十多年,早就沒有什麼不適應的部分,唯有關於日本早餐這件事,偶爾仍忍不住有些微詞。過去我寫過一些關於日本早餐的文章,主要在談台灣人旅居到日本,許多人一開始最不能適應,或者説最先引起鄉愁的事情,就是吃早餐。

 

  

「東京豆漿生活」的入口旁用玻璃窗隔開來的一間「豆漿製造室」

    台灣實在有太多現點現做的早餐店了,選擇性非常多。點餐後三到五分鐘內就能外帶,無論任何類型,全是熱騰騰的,讓美味把一早的瞌睡蟲給擊退。但是在日本吃早餐,一般人多數是麵包、冷冰冰的三明治或御飯團。如果真的想吃熱食,當然也不是沒有。可以走進牛丼店裏來份和式定食,或去速食店吃漢堡。只是,如果你曾經度過「臺式早餐生活」的話,就會很明白,那對我們來説,實在稱不上是真正的早餐。到底有何差別呢?説穿了,答案很任性,其實就只是想念那種「美而美」式的火腿蛋口味,或是能吃到蛋餅、飯糰、燒餅油條的豆漿店吧。

 


      直到最近,東京的早餐事,終於有了一些改變。今年年初,有一間名為「東京豆漿生活」的傳統中式早餐店,在五反田車站附近誕生了。這間專賣燒餅油條和豆漿的早餐店,是由一對日台夫婦共同經營的。老房子經過整修以後,飄散著一股台灣南部的「古早味」氣氛,但是卻又注入日本人最擅長的改造能力,讓整個空間散發著台灣街坊的樸質感,同時又增添進日本店家的精緻與可愛。

 

 

     玻璃大門上印著「東京豆漿生活」店名,門前立著一塊木牌,寫著「台灣式早餐專賣店」,一旁還放著一本很有日本插畫風格的功能表。走進店內,立刻就會被入口旁用玻璃窗隔開來的一間「豆漿製造室」給吸引目光。即使在台北也沒看過有早餐店,會把做豆漿的機器,像是咖啡館的烘豆機一樣,展示在店內最醒目的地方。不僅對於日本人來説感覺特別,其實對我而言也很新鮮。借此強調了店內販售的冷熱豆漿,都是在此地現磨現做,並讓排隊等候點餐的客人,忍不住醞釀起喝碗新鮮豆漿的期待。

 

      店裏的豆漿原料,採用宮城縣産的大豆,強調安心安全的食材。店內除了有油條與冷熱甜豆漿以外,也有賣鹹豆漿。豆漿基本上是無糖的,若希望有甜度,可自行添加砂糖調整。如果喜好豆漿本身就帶甜的話,可選擇黑糖豆漿。另外還有一款芝麻豆漿,這很明顯就是為日本人量身打造的了。

 


      燒餅不是我們慣常吃的那種夾油條的燒餅,而是有內餡的圓餅,甜鹹皆有。每一款都十分美味。跟朋友去吃時點了四款,原本打算吃兩個,另外兩個外帶,結果一不小心,全部完食。

 

 

     比較可惜的是,蛋餅和臺式飯糰,沒有出現在這間店裏。或許因為目前客人太多,所以賣的東西,選擇是事前能夠先做好準備的。要是一旦賣蛋餅和飯糰的話,非得點餐後才開始煎和捏,以目前來説人手不足,難以應付吧。

 

      大概很多住在東京的台灣人,都會在家的冷凍庫,常備著從台灣買回來的冷凍蛋餅皮,平常想吃蛋餅並不成問題。雖然如此,仍希望「東京豆漿生活」在不久的將來,也能賣起蛋餅和飯糰。畢竟我身邊有很多日本朋友,對於台灣的蛋餅總是魂縈夢牽的。再説,少了蛋餅和飯糰,就像早餐店裏缺席了兩大天王,縱使其他的東西夠美味,店家氣氛也優,但舌尖上還是會寂寞。

 

張維中 簡歷

台北人,現居東京。在臺取得文學碩士後,08年來日。早稻田大學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于東京任職傳媒業。大學時以長篇小説踏入文壇。近作為遊記《日本小鎮時光》、小説《餐桌的臉》與散文《東京模樣》。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