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大的日本(289)日語「大丈夫」的含義是肯定還是否定?

2019/11/05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您還需要再來一杯水嗎?」在餐廳服務員這樣問的時候,懂日語的外國人會怎樣回答呢?我最近經常回答説「大丈夫」(讀作「daijoubu」)。

 

      我説的「大丈夫」表示「不需要」(否定)的含義,但看到有報紙報導稱,由於「不確定到底是好還是不好的意思,容易混淆」,在網上等掀起討論,我感覺很值得思考。

 

      觀察我周圍的人,在像我一樣表示否定時,有不同的回應方式,包括回答稱「大丈夫」、説「結構」(讀作「kekkou」,意思接近「大丈夫」)、不説話只搖頭,還有左右擺手。

 

      在表達否定的含義時,説「不需要」和「不用」的話,100%能讓對方聽明白,而如果不這樣直接説,那麼即使是日本人之間,很多時候對方也弄不懂自己的用意,因此經常造成誤解。

 

      報紙報道顯示,尤其是20~30多歲的日本人以否定含義使用「大丈夫」的情況與幾年前相比出現增加。在40多歲以上的我這一代,似乎仍有人覺得回答「大丈夫」有點彆扭,而我則是無意識地使用這一説法。

 

      「大丈夫」本身的含義即字面上的「出色的男子」。由此變化引申,成為形容動詞(日語詞彙類型之一)。也用作副詞,意為「一定,不用擔心」。翻閱字典可以發現,《數字大辭泉》(小學館)對「大丈夫」的解釋是,作為形容動詞時的含義是「安全、可以安心」「結實、牢固」。

 


     但近年來,表示「需要或不需要,可以或不可以」的用法一直在增加。《明鏡國語辭典》(第2版,2010年發行)中,「大丈夫」是「委婉拒絕對方勸誘等的説法。主要是年輕人使用」。在近年來出版的字典裏,明確寫入了這種以否定含義使用「大丈夫」的用法。

 

      在網上搜索「大丈夫」,出現各種意見:

  「對於明確拒絕有抵觸。在拒絕時説‘不需要’不太禮貌,而説‘大丈夫’的話,自己心裏也會舒服一點」

 

  「‘結構’這個説法也類似於‘大丈夫’,但屬於嚴肅的説法,因此‘大丈夫’更加柔和」

  「大丈夫的意思根據情況和上下文而有所不同,不能籠統地判斷是肯定還是否定」

 

      的確,在被問及是否需要再來一杯水時,我也經常使用「大丈夫」這一模糊的説法,曾發生過我剛説完「大丈夫」,服務員就送水過來的情況。以下的場合雖然同是「大丈夫」,卻是用作100%肯定的含義。

 

  「(在西裝櫃檯)想試穿一下,大丈夫(可以嗎)?」(顧客)

  「是的,大丈夫(可以)」(店員)

 

  「(面對在路上摔倒的人)大丈夫(還好吧)?」

  「大丈夫(還好)」。

 

      如果是當面看著對方的臉,可以通過氣氛來判斷肯定或否定,儘管如此,即使是日本人之間,也難以100%消除誤解。

 

      同樣地,發郵件時也很麻煩。例如「下周公司喝酒聚餐,時間安排上是否大丈夫(可以)?」,回信要是寫「大丈夫」,就沒法確定是肯定(可以)還是否定(不用了,不去)。

 

      如果寫成「5日和7日有其他計劃,不過6日大丈夫」,就是肯定的含義,倘若沒有充分説明,則會讓對方産生誤會。

 

      「大丈夫」原本有著讓對方安心的含義,但由於日本人過度在意對方的性格,再加上年輕人的人際關係隨著時代而不斷變化,語言的用法也隨之發生變化。

 

      由於「大丈夫」是日本人之間也容易誤會的表述,在用日語與外國人交流時,尤其要注意用法。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 《爆買之後他們將瞄準哪?》,《中國精英嚮往日本》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