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287)日本人會在什麼情況下變「檸檬精」?
2019/12/30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2019年度的日本流行語大獎由日本隊參加橄欖球世界盃的口號「ONE TEAM」(團結一致)摘得。這是一個感動人心的絕佳好詞。
其他排名靠前的流行語還有「計劃停運」、「輕減稅率」、「Tapiru」(日本今年興起珍珠奶茶熱潮,詞意為「喝珍珠奶茶」)、「返還駕照」、「暗營業」(接私活)、「令和」等,感覺就像凝聚了2019年的日本社會百態。
中國也公佈了今年的流行語。據説是在網上流行的用語,包括「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檸檬精、好嗨喲、是個狼人、雨女無瓜、硬核、996、14億護旗手,有的詞意一目了然,有的卻讓人云裏霧裏。
其中一個讓人頗感興趣的詞是「檸檬精」。我起初是被可愛的表情符號所吸引,不過這個詞的用法十分微妙,理解起來也有難度。
當有人説「我檸檬精了」時,意思就是「我羨慕了」,還有「我檸檬了」、「我酸了」等説法,當別人撞上好運時,用這些話來表達自己心裏「酸溜溜」的複雜心情。
羨慕嫉妒別人是一種十分難受的感覺。但用「我檸檬了」這樣的説法,加上可愛的表情符號,同時帶著一些自虐的感覺來調侃自己的羨慕嫉妒之情。我覺得這樣的做法是不是也值得日本人借鑒一下呢?
那麼,中國人一般會在什麼情況下成為「檸檬」呢?
2018年以來,米津玄師創作的歌曲《Lemon》在日本大熱,被翻唱改編成中文歌之後,還在中國網路上受到熱捧。這首歌著實有點意思。
![]() |
米津玄師(Kyodo) |
想必各位讀者都很熟悉,但還是讓我重提一下歌詞:
「有沒有哪天,打開微網誌你突然才發現,首頁互關的好友,月薪三萬零八千」、「因為家拆遷,只好飛去歐洲玩幾天「、「吃得多還比你瘦,還有女朋友」、「自稱沙雕的網友,個個活得都比你秀」、「為什麼他老爸,能開萬達」、「酸完一波還有一波」。
歌詞太搞笑。
羨慕嫉妒他人的心理,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乃至全世界的人,恐怕都一樣吧。
那日本人會在什麼情況下産生「檸檬那樣酸溜溜」的感覺,也就是「嫉妒心」呢?
「為什麼總是那人……」的想法就是一種「嫉妒」心理。
「明明我比那人有實力,為何卻……」
「自己和那人應該沒有什麼不同,好運氣卻總是落到對方頭上。他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職場上感受到的「檸檬」更為具體。
「同事、晚輩、同齡朋友搶到了好職位」
「有人比自己更得上司賞識」
「工作能力比自己差的同事被老員工看中,看起來工作很開心」
當有異性因素介入時,檸檬味會愈加複雜。
「有人比自己更受異性同事和異性部下的歡迎」
「同事、晚輩、同齡朋友有了戀愛對象」
「同齡朋友搶先結婚了」
「一直覺得不如自己漂亮的女性朋友竟然交了一個非常帥的男朋友」
據日本著名腦科學家中野信子介紹,人類「在自己也有可能得到某樣東西的時候,耍滑頭、羨慕的情緒就會更加強烈」。
的確如此。
一流運動員、好萊塢超級明星、超級模特等,與生俱來就擁有明顯異於常人的身體能力或才能的人往往會認為自己是「另一個世界的人」,從而接受這一事實。但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只會當好這些明星的粉絲,基本上不會産生嫉妒心理。
「檸檬」情緒讓人心酸難受。那如何才能驅散這種「酸溜溜」的感覺呢?
據前面提到的中野信子介紹,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化解:
?關注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當出現檸檬味的感覺時,人們通常只會關注眼前的事物。但是,如果把目光轉向未來,懷有嫉妒心的時間就能大大縮短。
也就是説,相信「自己同樣會不斷成長,總有一天會強大起來」。
?尋找例外
一想到「總是那個人碰上好事」、「他(她)又交好運了」,就會産生「酸溜溜」的感覺,但自己過去也應該有過這樣美好回憶,試著去尋找一下這種記憶。
?試著在當前的局面中尋找積極的一面
試著去思考:當前的立場會讓自己得到什麼。
據説嫉妒就像在用一架望遠鏡觀察事物。
在用望遠鏡觀察事物時,會特別關注對方優秀的一面,卻往往會忽視自己擁有的東西。(的確如此)關注自己擁有的東西,就會變得輕鬆一些。
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生和「檸檬精」心理總是如影隨形。
其實我也是經常受到這種情緒困擾的人。心裏明明知道與別人比較毫無意義,卻陷入「羨慕」的情緒之中無法自拔。我承認我酸了!
那首改編日語歌《Lemon》而來的中文歌的最後一句是「檸檬精的心酸,只有卑微的人才明白」,真可謂一語中的,直戳心窩。
我2020年的目標,放棄嫉妒他人,學會積極思考!
![]() |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