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by明子(304)健康長壽識字率高,日本江戶時代的奧秘
2020/05/11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青樹明子:新冠病毒之災讓世界各地的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日本當然也不例外,但日本人原本就擁有很高的健康意識,而且享有健康長壽之國的美譽。那麼,日本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變成健康長壽之國的呢?
源頭似乎可以追溯到日本的「江戶時代」。
據説,江戶時代的日本首都被稱為江戶(現在的東京),是一座生活著很多健康老人的城市。
查詢一下這些人的生活習慣,就能發現當今日本人「健康長壽」的原因,並知曉其中的秘密。
那麼,這些秘密是什麼呢?我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當時的人們擁有很多有益於健康長壽的生活習慣。
秘密之一: 常吃壽司和醋
江戶曾是一座外來務工者較多的城市。其中多數是年輕的單身男性,從事的工作也多為體力勞動。也就是説,這些人食慾旺盛,但因為工作一天十分疲憊,他們不想再花時間自己做飯。
於是,為了滿足這些男性務工人員的需求,「屋臺文化」(屋臺指的是路邊攤)在江戶遍地開花。
蕎麥麵、天婦羅、糰子(日式點心)、還有手握壽司,這些都是在江戶的路邊攤上誕生的快餐。據説當時每隔約112米就有一到兩家小吃攤,比現在的便利店還要多。
其中手握壽司尤其受歡迎。與現在相比,米飯的分量更大,可以填飽肚子。
另外,據説這種壽司飯使用的壽司醋為江戶人帶來了一場健康革命。醋具有降血壓、消除疲勞的效果,可以減少江戶時代多發的中風的危險。
這樣的超級健康食品,以現在的價格換算,單價好像在100日元(約合人民幣6.7元)左右,屬於價格低廉的路邊快餐。
秘密之二:飲食習慣改為一日三餐
![]() |
江戶時代平民百姓的孩子讀書的私塾「寺小屋」 (當時的著名畫家歌川豐國的浮世繪。公文教育研究會收藏 ) |
江戶時代末期,日本開國之後到訪的外國人首先感到驚訝的是日本人的識字率之高。即使是外出打工的體力勞動者,也能看懂瓦版(當時的報紙),在大街上四處談論國事。就連幹雜活的年輕姑娘也能自己給父母寫信。
這是因為當時日本的平民百姓的孩子們也能接受教育,與此同時,之前一日兩餐的飲食習慣也在江戶時代改為一日三餐並固定下來。
每天分三次進餐,可以不斷給大腦補充營養,促進大腦活動。
秘密之三:喜歡健康的菜餚
江戶時代禁止食葷。因此,人們平時吃的食物是海鮮和蔬菜。
看一下江戶人列舉的「喜歡的菜餚排行」,就會明白他們的飲食習慣是多麼健康。(排行來源於NHK的節目《偉人們的健康診斷》)
「喜歡的魚類菜餚榜單」:
第5名:白蘿蔔燉小斑鰶魚
第4名:鮪魚味噌湯
第3名:乾煎青蝦
第2名:蘿蔔乾燉蛤蜊
第1名:烤乾沙丁魚串兒
「喜歡的其他菜餚榜單」:
第5名:烤豆腐
第4名:煮大豆
第3名:香辣牛蒡絲(牛蒡切絲用油炒製後,加糖、醬油、辣椒調味)
第2名:油炸豆腐燉海帶
第1名:豆腐
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健康食品。經常吃這些菜餚,就會與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病無緣。
秘密之四:每天沐浴
這個就不需要解釋了吧。即便是在現代,據説每週洗7次澡的人生活不能自理的風險也比每週洗兩次澡的人低三成。
我再次深刻地認識到,日本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長壽國家,正是因為江戶時代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江戶時代最暢銷的書籍是儒學家貝原益軒的《養生訓》。當時人們的壽命只有50歲,貝原益軒卻活了84歲,《養生訓》是他83歲時寫成的著作。益軒大師説「所謂養生,就是要注意日常生活,努力增進健康。還要注重保養,預防疾病,最重要的是‘心靈養生’」。
我也想修養出不被眼下的「自肅生活」壓倒的強大的精神力量。
![]() |
青樹明子 簡歷
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現在擔任日中友好會館理事。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中國人的錢包之內》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