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形狀(186)新生活樣式
2020/05/2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維中:剛過去的這個週末,住家附近的銀座、日本橋商圈,許多商店已重新開始營業。這些商鋪的店內風景和過去變得很不一樣。為防止飛沫感染,收銀臺前都掛上透明塑膠布,隔開結帳的民眾與店員。有些店掛得很陽春,有些很謹慎。細細觀察,覺得有趣。每間店的塑膠布怎麼挂,如何剪裁,都透露出店家的品牌性格。
![]() |
星巴克收銀臺掛的是大手筆量身訂做了透明壓克力板(張維中攝影) |
我本以為銀座無印良品的收銀臺,已經是把塑膠布掛得最精緻的店,直到那天踏進星巴克咖啡,排名立刻洗牌。星巴克休息一個多月,重新營業以後,顯然是有備而來的。其他店收銀臺掛的都是塑膠布,星巴克則是大手筆量身訂做了透明壓克力板,有棱有角的矗立在結帳櫃檯上,美到毫無違和感,簡直以為本來就是店內裝潢的一部分。
許多商店的收銀臺前,為引導民眾保持社交距離排隊,在地上都張貼指示,鉅細彌遺教導大家隊伍怎麼排,腳步需按照數字或暫停點循序漸進。有些店,地上貼的箭頭繞來折去的,每個人排隊前進,低頭看標誌找方向,有時一不小心昏頭轉向,臉上忍不住浮現笑意,感覺像在參加一場遊戲。
也看到有賣外帶熟食便當的店,在每道菜前標出手指比數字的圖案,原來是希望減少飛沫傳播的可能,請大家點餐時保持沉默,直接用手比出來你要幾號的沙拉和主配菜。以前只有進「食券機」的店裏,顧客用不著跟店員説到話,如今即使面對面向店員點餐,也變成上演一齣默劇片。來東京學日文的台灣朋友自嘲説:「這下子日文也不用學了。」
![]() |
鉅細彌遺教導大家隊伍怎麼排,腳步需按照數字(張維中攝影) |
不僅結帳的方式改變,重新營業的百貨公司從入口到各個轉角,到處都放著消毒酒精和社交距離的提醒立牌,要求大家配戴口罩。一改之前鬆散的防疫對策,在感染病的路上,日本人雖然走得慢半拍,但終於學到SOP經驗流程以後,恐怕今後將做得比任何一個民族還要神經質。
跟事務所的晚輩石田君聊起來,他半開玩笑地説:「我們日本人其實滿像小學生的。老師不教,大家就什麼都不會。老師列出規則了,耳提面命,大家終於開始遵守「。
日本政府全面解除新冠肺炎的緊急狀態了。不過事實上每天還是有不少的確診人數,只是相較之下,沒有之前那麼多而已。以東京都來説,解除緊急狀態的標準之一是「最近一週內的新確診人數,每十萬人當中不到0.5人」,因此東京都人口約1400萬人,只要新增確診人數每天降到十人,也就是每週七十人,那麼就達到解除緊急狀態標準了。
這個數據對早已習慣每天零確診的台灣人來説,恐怕仍是驚悚的。別説每天十人了,就算折半,每天五人確診好了,台灣人也會陷入難以接受,交相指責是誰又把病毒帶來的崩潰。日本等不到零確診,但緊急狀態持續下去也不是辦法。經濟活動停滯了,政府急,民間更焦急。所以只好訂定一個標準,説穿了就是給個説法,好快點解除緊急狀態命令。
石田君的親戚是在東京下町開居酒屋的。他告訴我,包括親戚家的店舖在內,整條商店街所有的日本人都很急,希望趕緊恢復正常生活。我聽聞後,淡淡地告訴他,其實台灣人比你們還急。每天總會聽到有人對我説:「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再去日本?實在憋太久了!」總之,只要日本不恢復正常,不重啟觀光,去不了日本玩的台灣人,就算控制好疫情,心情上也不那麼盡興。
解除緊急狀態,不代表進入就是真的安全。政府頒布「新生活樣式」,各種社交距離的指導,期望民眾能改變過去的生活習慣,面對與病毒共處的新生活。
那天,經過百貨公司樓下的一間食堂,看見吧臺式的座位,在緊鄰的座位之間,架起一片片透明的塑膠布。一對戀人並坐著吃飯,兩個人中間隔著塑膠布,彼此説的話聽不太清楚,最後拿出手機傳訊息。那畫面令人莞爾一笑,卻也有些感傷。我們那麼努力的靠近了一個人,世界的無常卻讓彼此更遙遠。
![]() |
張維中 簡歷
台北人,現居東京。在臺取得文學碩士後,08年來日。早稻田大學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于東京任職傳媒業。大學時以小説踏入文壇。近作為散文《東京直送》、小説《代替説再見》、遊記《日本小鎮時光》等書。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