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眼(321)習慣了就好
2020/06/11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大概一年前左右吧,日本的總務省在網路發放了一條短片,説明若然日本人走進5G的未來生活,將會如何。我們可以在坐車的時候,戴上一個眼鏡,就可以像置身球場之內,看到球賽。大家都可以聽到尖叫,可以感受氣氛。到了一家好像是七、八十年代的小士多,沒有人看店也好,只要你走進去,拿了巧克力汽水出來,你也不用也不需要見到任何人,你的電子錢包就會自動把你要付的賬解決。如果你在路上,遇上一個外國人,不用驚,不用怕,你也可以自動的使用翻譯軟體跟他溝通,你不需要也不必要很認真的學會外語。鏡頭一轉,在鄉郊的地方,就算你需要看醫生,你只需要有一個視像電話,你就可以跟醫生聊天,醫生也可以隨著在鏡頭看到的那一個你的模樣,去估算你是否真的有病,有什麼病,藥物或是治療方法,還可以很即時的以無人機的形式,送到府上。
這就是我們以為我們未來會看到的生活。
那時候,大家看到那條短片,都會覺得這些事情,好像是天方夜譚。因為新冠肺炎,我們發現日本原來也不是那麼的「先進」,有很多華文地區的人都對日本人因為要「拿印章」而要回公司感到很驚訝。什麼叫為了「蓋印」而要回公司?電郵不行嗎?反正電郵戶口,理應也只是擁有密碼的那個人才可以登入,為什麼一定要「印章」,沒有「印章」那份文件就不是文件嗎?也有學生在課堂上問我,為什麼日本的醫院,現在還有傳真機。這個時代,還有人使用傳真機的嗎?有些畢業生,現在在日本工作,也對我們説跟不同國家的人溝通之時,也覺得日本某些企業很奇怪。
在這個時代,幾乎所有文書都可以用電腦處理,繪圖作文,也是電腦搞定之時,原來還有不少企業的管事者,要求下層員工完成文件之後,把文件列印出來,蓋上印章,然後傳真到另一家公司。又或是再把那一份文件,掃描一次,將它變成pdf,再電郵加傳真的傳到另一家公司,那一件「工作」才叫完成。在這樣「原始」的工作流程下,那些走進店家,走出來電子錢包就會扣錢的「未來生活」,似乎在日本的職場,就再需要50年以上,才有機會走到那一步吧?
![]() |
原來很多「工作」的細節,根本就不需要回到辦公室,也可以處理。 |
還好,一場新冠肺炎風暴,大家都忽然發現,原來很多「工作」的細節,根本就不需要回到辦公室,也可以處理。像我一直以來的工作模式,都沒有也不需要辦公室,也可以做到。會議可以到不同的咖啡店或是酒店的酒吧,在那邊聊完就回家處理那些實務事情。沒有辦公室,我從2007年都一直工作走到現在了。書,也寫了43本了。真的需要完成工作,是不是真的需要一個辦公室,需要找這個找那個去拿印章,才可以做到?
應該不是。但,在日本的職場文化中,我和我的學生,都好像看到「儀式」是十分重要。沒有「儀式」,有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因為一場全球大疫情,令很多人不得不反思,我們以前的生活是不是有必要改變。工作文化如是,購物文化如是。我的日本朋友,以前不使用信用卡,不相信網購的,都迫不得已要申請信用卡和網購了。連生鮮食物都從amazon等等的網站去買,他們説,迫不得已不得外出,但又不可以天天吃杯麵,這變成了他們的新生活。香港的師奶(太太)們,以前都説,網購不可靠,沒有看過實物,買回家就好像「隔山買牛」,一點也不安全。但現在基於疫情,她們減少外出,HKTVmall 等等的網購生意,卻逆市上揚,節節上升。時代要進步,原來需要的,不一定是什麼新科技的配合,只要一場疫情,大家都迫不得已,用過一次兩次,感覺良好,大家就會選擇方便,選擇新方法。
疫情令世界向前行了一步,是好是壞?
也許要再50年後,書寫歷史的人,才可定奪了
![]() |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東京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