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鮮鮮鮮(141)在東京找到台灣
2020/09/09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因為新冠疫情及日本法令改訂,我及多在日本的外國居民都暫時無法返鄉,或許是一種極端無奈的阻隔,比過去長年沒返鄉時更思鄉,因此意外地在東京找到台灣關聯事物,就會很興奮,近日內最大的發現是在東京都町田市的市立松鼠園邂逅了200多只的台灣松鼠!
![]() |
台灣松鼠移動神速,讓人體會「躍動」「飛躍」的意義(劉黎兒攝影) |
現在在東京要看到與台灣相關的事物雖然很多,但大多數與美食相關,台灣料理、台灣甜點甚至很特別的台灣早餐或台灣客家小炒等專賣店也都有了,日本橋誠品書店區內甚至還有來自台灣富錦街的台灣創作料理,其他也還有跟台灣僅僅有小些許關聯的名古屋台灣拉麵等等,但只是味覺上的台灣似乎無法讓我感受到真正的台灣,在松鼠園遇到那麼多的台灣松鼠是很大的驚奇與安慰!
那天是去日本歷史公園百選之一藥師池公園,想探訪日本自由民權發祥地,就在公園對面看到有松鼠園,入園一看,原來該園是為了收容在鎌倉及橫濱的綠地發現了很多台灣松鼠群而開始建立的,現在園內雖然也有日本松鼠等,但主要還是讓人跟放養的台灣松鼠玩,入園者可以買葵花子(向日葵種子)而自己來喂這些可愛的台灣松鼠,餵食的人戴上厚厚的連指手套,一群松鼠看到手套就圍過來,比較強悍的松鼠會搶走其他松鼠的葵花子,比較客氣的松鼠沒得吃,生存競爭還是很不容易的;有的松鼠會爬到客人身上,蹲在膝蓋與手臂上,台灣松鼠比日本松鼠巨大多了,而且松鼠的爪還滿銳利的,如果不注意會出現像是被貓抓到的痕跡!
廣場裏有很多台灣松鼠,在地面、樹枝等快速攀登移動,才知道原來「躍動」「飛躍」的意義就是如此,台灣松鼠還會發出很大的打嗝聲,拿到葵花子時,雙手托著剝皮吃的模樣可愛至極,不僅小孩子,連大人也都會覺得很有療癒效果,怪不得這個原本為了障礙者也能工作的松鼠園是超人氣景點,我很開心台灣松鼠能在這裡發揮一些良性作用,否則像是在和歌山、伊豆大島等,很多台灣獼猴因為1940~70年代從動物園逃出來,大量野生化,而且跟日本猴交配,居於保護原生日本猴觀點,變成棘手問題,台灣獼猴跟恆河猴(紅毛猴)一樣在日本遭全面驅除!
動物之外,東京都內還有台灣代表性植物的台灣檜樹製作成的明治神宮大鳥居,也就是南參道與北參道合流處的第二鳥居,又稱大鳥居,高達12公尺,寬17.1公尺,柱子的直徑粗達1.2公尺、重達13噸,以木造鳥居而言,是日本第一大的鳥居,而且是大的很絕對,讓走過的人都很覺得神奇,想抱一下這麼粗的檜木柱子!
![]() |
明治神宮大鳥居是來自台灣的1500年阿里山神木建的(劉黎兒攝影) |
現在大鳥居是第二代的鳥居,第一代也是台灣檜木製作的,是明治神宮1920年創建時就完成了,是從台灣阿里山採伐的樹齢1200年以上的大樹,可以説是神木了!看來那個時代要從阿里山搬到東京,是很大的工程吧!
不過第一代大鳥居,在1966年時遭雷劈而破損,因為此時臺灣已經不是日本殖民地了,無法隨便搬運神木級檜木來日本了,當時東京的木材商川島康資據説為了重建第二代大鳥居而到台灣數次,獲得台灣當局關係人士協助,終於找到了超越第一代的檜木,是樹齢1500年以上的阿里山檜木,也因此在這裡抱抱大鳥居的柱子,似乎可以感受到遠比人還悠久恆長的自然的存在,因為這檜木宛如見證了地球氣候變遷與生態演化的一種化石!
明治神宮是日本最多參拜客的神社,台灣檜木在此幫忙守護,也不辜負這棵阿里山神木的存在了;其他北參道入口的鳥居也是用台灣檜木;或是著名的1992年重建但去年發生火災的首里城的也用宜蘭産的台灣檜木,其他也有許多日本神社、寺院採用台灣天然林檜木,我也重新認識到台灣檜木原來有如此的效用,也才知道原來台灣是能生長檜樹的最南端的地方,他處所沒有的!
![]() |
卅幾年來,首次在東京的植物園以外看到茉莉花(劉黎兒攝影) |
當然在東京許多植物園也可以看到許多台灣原生的植物,像是小石川植物園裏可以看到台灣山茶花,或台灣山躑躅(野杜鵑)等,其他在東京的夢島熱帶植物館也可以看到許多台灣原生的植物。
東京近年熱島化現象嚴重,許多普通的公園或街道旁也能看到許多以前在台灣常看到的熱帶植物,如羊齒等;我最近則在鄰居家門口看到在台灣常見茉莉花,原本這也是在夢島熱帶植物館以及小平市藥用植物園才能看到的熱帶的花,沒想到在東京的自己身邊也能看到,而且聞到那令人懷念的香氣了,這是在東京卅幾年來第一次!這是東京或地球都變了,溫暖化了,才會如此容易就在東京找到台灣吧!或許也是如此,亞熱帶台灣口味的料理或甜點也會如此讓去過台灣或沒去過的日本人也習慣愛吃吧!
![]() |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