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形狀(201)二〇二〇年的旅程

2020/12/30


      日經中文特約撰稿人  張維中:常説人生有如一趟旅程,這話一點兒也沒錯。而且用在形容即將結束的二〇二〇年,更是貼切不過。

 

 

這一年的疫情擴散,像是旅途中突然遭逢的突發狀況(東京,張維中攝影)

     關於旅程,我們雖然能夠安排清楚的目的地,可是在出發以後,事實上所有事前規劃的行程都只能當作參考而已。我們是無法真正控制旅行方向的。就算再怎麼小心翼翼,旅程中仍有太多無法預料的意外,難以防範的細節,會隨時出現擾亂既定的計劃。

 

      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事情會如何發展,影響接下來的行程呢?各式各樣的變化,有時是驚喜,有時是遺憾。踏上旅途,就是展開一場微型的冒險。

 

      人生是一場旅程,猶如老生常談,甚至聽到顯得膩,可是,在二〇二〇年尚未到來以前,大多數的人恐怕是無法確實體認到這番滋味的。

 

      然後,我們一起經歷了這劇情急轉彎的二〇二〇年。於是終於明白,人生有如旅程,而且偏偏是你難以控制走向的那一種,今年可算是膽戰心驚的領悟了,而且還尚未結束。

 


      這一年的疫情擴散,像是旅途中突然遭逢的突發狀況,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行走路線,不得不停下腳步,轉換方向。而旅程不僅是人生的譬喻,也在我們現實的生活裏一點一滴失去了。我們被困在自己的島嶼,再無法用一次次的出走,飛去想去的遠方,將異鄉超脫現實的吃喝玩樂,當作慰勞自己日復一日工作的辛苦。

 

 

歲暮年初,祝你我都好,願好人一生平安(張維中攝影)

     就像所有熱愛日本旅遊的台灣朋友,每天看到新聞公佈日本確診人數又翻新紀錄,都忍不住苦著一張臉納悶:「這樣下去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再踏上日本?」

 

      快要跨年了,我在網上和好友描述現在東京的歲暮氣氛,好友哀怨地回了我一行字:「我快忘記東京的樣子了。」

 

      這十年來,應該是人類在全球移動得最頻繁的時代。很久以前,旅行不是跟享樂劃上等號的事。當時交通工具不發達也不夠安全,一出門,能不能夠順利抵達目的地,一半以上要靠運氣。那時候可沒人是為了渡假或放鬆身心而成為旅人的,我們讀到的旅行文學,那些中國古詩詞,多半是被貶官流放去鄉間的借景抒發。

 

      旅行,曾經是有一點修行的意味,因為只要去異鄉,總不是舒服的過程,一不小心就顛沛流離。況且通信困難,哪像現在智慧型手機隨時隨地可曬美食、報佳音。以前去遠方,經常是經年累月且生死未卜,斷了音訊一點兒都不稀奇。好不容易回家了,琵琶別抱是常態。總之,踏上旅途,在過去絕對沒好事。

 

      曾幾何時,旅行成為我們生活的養分。我們被這十幾年來的旅遊熱潮給慣壞胃口了,都忘記其實從出發到回家,本來就不是理所當然的簡單事。經過二〇二〇年,我們終於驚覺過去每一趟説走就走的旅行,都得來不易。

 

      在即將跨向新年的前夕,台灣的朋友羨慕我人身在他們想來的東京,但我卻嚮往正在其他國家的友人。因為如果沒有疫情,那些地方就是我今年應該要去的。

 

      這一年,其實不只新冠肺炎,讓我們在走得習慣的路上摔了一大交,還有許多地方的人也經歷一場又一場的動盪。那些改變之中也有如眼睛無法見到的病毒一樣,一點一滴侵蝕破壞著當地人原有的日常。

 

      二〇二〇年的旅程走得辛苦,來日也仍是未知。唯一的慶幸,是你我仍健健康康的活著。歲暮年初,祝你我都好,願好人一生平安。

 

張維中 簡歷

台北人,現居東京。在臺取得文學碩士後,08年來日。早稻田大學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于東京任職傳媒業。大學時以小説踏入文壇。近作為散文《東京直送》、小説《代替説再見》、遊記《日本小鎮時光》等書。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