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的形狀(203)旅人的形狀

2021/01/27


      日經中文特約撰稿人  張維中:那一陣子,我以為天天都在過耶誕節。早晨起床,每當我走出臥房,就會看見飯廳的桌上,出現來自日本各地的特産,每一天都不同。大前天是從九州來的,前天是四國,昨天是北陸,今天是沖繩。今天的份吃掉了,明天又會出現新的,讓我錯覺回到童年時代的耶誕節,早上總能收到驚喜的禮物,而且居然沒有止盡。

 

      去年的這時候,我的好友東東從台灣飛來東京,寄宿在我家。他的那趟旅程很特別,為了拿到使用機場頭等艙貴賓室的資格,他參加了一項在期間限定內的哩程累積計劃。他展開日本的一日生活圈,每天從東京出發飛往國內各地,而且幾乎都飛兩、三個地方,很多路線重覆飛,飛到深夜才回到東京。他寄宿在我家的兩個星期,我很少見到他。我還在睡夢中的淩晨,他就出門去機場,然後晚上我已經睡了,他才回到家。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了,出國旅行成為泡影(張維中攝影)

     我見不到東東,但卻見到他每天從各地機場帶回來的伴手禮,真是神秘的體驗。後來聰明的我甚至學會點餐,例如只有沖繩才能吃得到的美國「A&W」漢堡,我中午向他下單,晚上就能吃到。從沖繩送餐到東京,堪稱史上最強的Uber Eats。

 

      東東是個慷慨的真好人。他説,當他拿到世界各地的機場貴賓室終身資格後,只要我們跟他一起旅行,就能一起進去。我聽得感動,一邊吃著他帶回來的土産,一邊暗自決定在心中為他打一塊匾額,刻上「一人發跡,百人得福」的感謝。

 

      終於,東東如願拿到哩程資格,結果萬萬沒料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了,出國旅行成為泡影,世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你家到機場。

 

      剛過去的週末,忽然接到社長的電話。問我,今年秋天會回台灣嗎?到時候他計劃去曼谷,途中停台灣,準備帶家人到台中和台南旅行,希望我能當他的導遊。

 

      我聽了很驚訝。畢竟現在疫情全無好轉的跡象,他哪來的自信,秋天就能出國去旅行呢?我保守地回覆他,前提是「如果」你去得成的話囉。

 

「可以啦,開始打疫苗以後,到秋天就沒問題了。」他説。

「但你確定疫苗真的有效嗎?」向來擔心很多的我問。

性格總是樂觀的社長,開懷大笑,像是安慰我似的説:

「總要抱著希望啊!只是先想一想而已,不覺得光是想,就很愉快嗎?所以想到了,就趕快打電話先跟你預約時間。」

 


      我常覺得有一天當我老去,在社長這個年紀時還能夠保持這樣正面的人生觀,應該就是生命最好的狀態。但其實不對。不應該等到老去,而是現在的我,就應該開始學習養成如此樂觀的性情才對。

 

 

期待旅人遇見更多未知的形狀(張維中攝影)

     確實。這一年以來,每當回想起過往的旅程,又幻想當疫情平息之後,要「報復性旅遊」去的地方,就覺得未來仍是值得期待的。就是為了那個能再出發,重拾旅人身份的那一天,所以此刻必須忍耐,好好照顧好自己。

 

      活在這一代的我們,不知不覺把出國旅行當做家常便飯。我們有時感慨景氣不好,世界愈來愈壞,但歷經這一場疫情以後才忽然驚覺,只要還能夠自由來去的穿越國境,那就算是最好的時代,就稱得上是太平盛世。

 

      想起東東,想到社長和自己。旅行對於每個人來説,進行的方式不同,存在的意義也迥異。旅途上非日常的體驗,將我們捏成了一種形狀,每個人攜帶著不同的樣貌,去和世界上各種地方碰撞、磨合或者相契,然後又被改變成了另一種形狀。

 

      入境隨俗,隨遇而安,尊重多元的文化,謙卑的明白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即使這一天過不好了,也要像在旅行的時候,抱著樂觀的情緒化解困境,期待明天的計劃。

 

      我們從旅程中帶回真正最珍貴的紀念品,應該就是這些。看不見的,卻形塑在心底。那正是我所謂的,旅人的形狀。

 

      「今天打算去哪呢?」我想像在不久的將來,在異鄉旅店的清晨轉醒之際,再度聽見我問旅伴也問自己,曾經熟悉的這一句話。

 

      期待旅人遇見更多未知的形狀,如果可以再出發。

 

張維中 簡歷

台北人,現居東京。在臺取得文學碩士後,08年來日。早稻田大學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于東京任職傳媒業。大學時以小説踏入文壇。近作為散文《東京直送》、小説《代替説再見》、遊記《日本小鎮時光》等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