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基因編輯第一人——張鋒
2018/12/25
作為高效改變基因的基因編輯第一人,美國博德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張鋒透露稱開發出了伊波拉出血熱和茲卡熱的早期診斷技術。通過開發對病毒遺傳資訊RND(核糖核酸)進行編輯的技術,將其應用於診斷。將從2019年起使用患者的血液等來對技術進行確認,並準備儘早投入實用。
張鋒對具有代表性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進行改進,首次成功使該技術可以應用於人和動物。張鋒憑藉這一成果獲得了2018年的日本慶應醫學獎。他在到訪日本出席頒獎典禮時在東京接受了記者採訪。
![]() |
美國博德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張鋒 |
新的編輯技術是將處於病毒核部分的RNA的目標部位施加損傷,通過掌握此時發生的反應,就可以了解是否感染了伊波拉出血熱或茲卡熱。只需血液中少量的病毒就能檢測出來,在病毒尚未在體內增加之前就能確定是否感染。張鋒自信地表示「(該技術)靈敏度高,成本低」。
伊波拉出血熱和茲卡熱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按現有技術,在潛伏期如果病毒不出現增加就無法檢測到。假如能在感染初期及時發現的話,可望通過服用抗病毒藥物等控制病情加重,另外還可隔離患者以防止進一步傳染。張鋒預測「每次檢測成本將會在1美元以下」。除病毒外「還可用於細菌和癌細胞的檢測」。
圍繞「CRISPR-Cas9」的專利問題,博德研究所與開發出基礎技術的珍妮佛·道達納教授所屬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産生了激烈衝突。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9月份認可博德研究所的專利,駁回了柏克萊分校的訴訟。
![]() |
博德研究所的方針是不壟斷CRISPR-Cas9技術,而是促進其應用。迄今為止已經向20多個國家的超過1000所大學及研究機構提供了5萬套以上使用該技術所需的酶等研究工具。張鋒強調「準備以非壟斷的形式向願意使用的研究人員提供許可」。
關於中國研究人員稱使用基因編輯技術讓一對雙胞胎誕生的問題,張鋒嚴厲批評了學術界的應對。雖然2018年11月在香港舉行的關於基因編輯的國際會議發表聲明指出研究程式不恰當及存在倫理層面的問題,但張鋒認為「這還不夠。這類研究必須暫停。最好在暫停期間明確指導方針和方法」。他同時提出想法稱,通過科學家親自與市民對話「應當努力讓科學研究獲得更多的理解」。
採訪人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福井健人
張鋒:美國博德研究所高級研究員。1981年出生,現年37歲。2009年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1年起任現職。接連開發出新的基因編輯技術。他還熱心推廣借助企業和大學等匯總專利並統一授權的「專利池」提供CRISPR-Cas9的專利。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