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基礎設施出口應尋找與中國分棲共存之路

2019/02/20


  上杉素直:日本在最近的國際會議和外交舞臺上倡導「質高(高品質)」,借此委婉地牽制中國,這已成為司空見慣的情景。質高是高品質基礎設施投資的簡稱,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頻繁提及這一説法。這個説法的含義是,為了推動以亞洲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發展,儘管今後必須建造龐大的基礎設施,但也不能忽視基礎設施本身的品質以及投融資的品質。

      

  眾所週知,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借助亞投行(AIIB)等,正在積極加強參與周邊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讓自身的資金量發揮作用、借此發動攻勢,「質」這個關鍵字包含了對此的諷刺之意。

     

  日本政府相關人士至今仍念念不忘的是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高鐵項目。日本企業獲得訂單曾被認為是確定無疑,但數年前的招標結果卻是日本最終敗給了不增加印尼政府財政負擔的中國。中國的做法類似於減價銷售,這種做法的是是非非暫且放在一邊。但對於把官民合作出口基礎設施定位為增長戰略支柱的日本政府來説,這是令人震驚的失敗。

     

      

  此外,目前或將成為日本基礎設施出口戰略重大轉折點的是日立製作所在1月的決斷。該公司針對在英國推進的核電站建設項目宣佈,因與英國政府等的費用分擔談判陷入僵局,將凍結項目。核電一直被定位為日本基礎設施出口的招牌,但伴隨相繼放棄或凍結相關項目,日本企業主導的海外核電項目已經歸零。

     

  把日本在社會建設方面積累的方法和經驗應用於海外的基礎設施出口今後也將不斷推進。不過,是否可以把核電項目歸零視為良機,稍微試著改變日本基礎設施出口的重心呢?那就是從容易與中韓産生價格競爭的硬性基礎設施,轉向能充分發揮日本經驗和優勢的軟性基礎設施。

   

  軟性基礎設施包括醫療系統、教育制度等各種領域,均具有發起挑戰的價值。其中,我有意關注的是金融。日本的金融系統在交易的穩定性和完成度方面居於世界頂尖水準。雖然日本在金融科技領域存在起步晚的方面,但作為發展中國家今後必需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日本的金融系統可以説達到無可挑剔的水準。

    

  雖然沒有大張旗鼓地宣傳這是基礎設施出口,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即使這樣説也不奇怪的嘗試已經開始。在東南亞國家緬甸,以日本超大型銀行和保險行業響應日本金融廳號召的形式,兩國展開了廣泛金融合作。相關人士對此寄予厚望,希望這種模式能夠成功。

    


        

  緬甸截至2011年仍由軍政府執政,被稱為「最後的處女地」,相關經濟機制仍不完善。金融是最突出的領域。例如,該國的銀行貸款完全依賴擔保,如何注入放貸時加以甄別的思維?日本三井住友銀行的職員自己帶著盒飯去銀行和企業提供指導。為了打造採用專業理論的保險市場,日本金融廳和保險行業的職員在緬甸的計劃與財政部設置專門房間,傳授日本保險業的經驗。給人的感覺是緬甸將逐步引進日本積累的金融經驗。

           

  稍早前緬甸發生的一件事令日本相關人士感到鬆了口氣。在日本政府和民營企業的全面協助下,仰光證券交易所在2016年啟動交易,但中國的深圳證券交易所提出了參股要求。包括硬性基礎設施投資在內,緬甸與鄰國中國具有深厚的聯繫,但緬方仍拒絕了中方對證券交易所出資的提議。這或許證明,關於金融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認為日本略高一籌的想法廣泛存在。如果是這些領域,日本也容易靜下心來採取行動。

    

  考慮到目前的國際局勢和日本的立場,我認為對於日本今後的基礎設施出口戰略來説,下面3個角度將變得更加重要。首先希望列舉的是與中國的分棲共存。不管日本企業付出多大努力,在容易被捲入低價競爭的領域和地區也難以指望業務持久。如果思考不會與中國産生正面衝突的領域有哪些,日本的道路將自然出現。那條道路或許已通過有關仰光證券交易所的爭奪而變得顯而易見。

   

         

  作為第2個角度,希望選擇盡可能加強接受支援的國家和日本聯繫的領域。金融和醫療系統等軟性基礎設施在引進之後,在運用層面需要獲得長期協助。在這方面,有望取得超過硬性基礎設施的效果。最後甚至還能描繪出跨越國界相互利用醫療數據等前景。

    

  理所當然的是,最後希望再次確認給日本帶來利益的重要性。從事基礎設施出口的企業並非志願者,盈利的話題是無法迴避的,這是核電出口項目陷入困境的教訓。以在落後國家傳授金融經驗的成本先行的活動為例,也要相信以5年和10年來看有利可圖,才會有企業願意採取行動。有了優秀的推動者才有「高品質」。日本政府準確描繪包括未來回報在內的故事的能力如今再次受到考驗。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上杉素直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