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Lee:東南亞要警惕成為美國「下個目標」

2019/07/31


  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摩擦走向長期化。在易受中美經濟狀況影響的東南亞,摩擦呈現出的是怎樣一種風景呢?在東南亞廣泛開展業務的馬來西亞銀行(Malayan Banking)新加坡分行首席執行官(CEO)John Lee接受了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採訪。

 

John Lee

 

  記者:中美貿易摩擦導致世界經濟減速。對東南亞産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John Lee:不確定性出現增強。預計今後中美的貿易談判也將是好消息和壞消息摻雜,金融市場會劇烈波動。現在還看不透美國與中國能在什麼地方達成妥協。至少到2019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將持續不穩定狀態。

   

  在東盟(ASEAN)國家中,受到影響的情況出現分化。與內需相對較強的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國家相比,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家更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的動向影響,經濟的下行壓力增強。我們最近將今年新加坡的增長率從1.3%下調至1.1%。

 

  記者:東南亞作為替代中國的對美出口國而受到關注,您怎麼看?

 

  John Lee:目前出現了大企業調整供應鏈,將部分生産和出口基地轉移到越南的動向。但是,轉移的多為結構簡單、附加值較低的産品和零部件。來自中國的生産轉移存在極限。高附加值産品的組裝和出口可能向其他東盟國家轉移。

 

  記者:東南亞在中美摩擦的夾縫中能夠獲得好處嗎?

 

  John Lee:應該思考中美摩擦的前景。美國政府的主要目標不只是敲打中國,而是改變與眾多國家的貿易不均衡狀況。如果東南亞國家通過對美出口賺到錢,美國或許將東盟作為下一個目標。實際上,美國在最新的外彙報告中,將越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列入匯率監視國。這或許是在警告(這些國家不要擴大對美順差)。

     


     

  記者:要避免與美國的貿易摩擦,需要什麼樣的政策呢?

 

  John Lee:全球各國的確存在依賴美國內需實現經濟增長的一面。美國以外的國家應該更重視內需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東盟也有必要擴大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提高地區內的需求。因此,必須消除非關稅壁壘。

 

  記者:全球似乎都在推行貨幣寬鬆,這將對東南亞國家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John Lee:一般來説,如果低利率長期持續下去,投資者尋求高回報,向高風險資産投資的傾向將加強。東南亞的房地産市場已經呈現出泡沫態勢。最近在馬來西亞,供給過剩感出現增強。需要注意投機資金是否將進一步流入房地産市場。

 

  記者:對不良債權問題的擔憂似乎也出現升溫。

 

  John Lee:目前東盟主要國家銀行的不良債權率較低,在2%左右,資産的品質大體上比較健全。資本也十分充足。即使問題表面化,應該也會被被個別銀行吸收,不會波及整體。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小平龍四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