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股市看日企的「有技術無經營」
2019/11/04
梶原誠:日本股市正在復甦,日經平均股指的上漲幅度近期在主要已開發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中排在前列。由於關注目光久違的聚焦於日本股票,因此市場相關人士間談論的對日本企業的消極評價也尤其令人擔憂。他們提到的就包括「有技術無經營」這點。這究竟該怎麼理解呢?
首先是「有技術」。開發出鋰離子電池的旭化成名譽研究員吉野彰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 |
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企業研究人員(左起:田中耕一、吉野彰、中村修二) |
日本人常被諷刺為喜歡橫向比較,但科學家卻具有獨創性。日本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獎人數進入本世紀後達到18人,僅次於美國,排在世界第2。如今,每10位諾獎獲得者中有1人以上是日本人(包括美國籍),日本已成為諾貝爾獎大國。
要了解技術積累的雄厚程度對支撐産業競爭力有多重要這一問題,觀察至今仍沒有自然科學領域諾獎獲得者的南韓的反應即可一清二楚。
「‘剋日(克服日本)’之路依然遙遠、艱巨」,南韓報紙《朝鮮日報》對吉野獲得諾獎如此評價。鋰電池是南韓寄希望於今後增長的産業,但核心零部件很多為日本製造,據稱沒有日本的技術,生産也無從談起。由於日本7月以半導體材料為對象加強對韓出口管理,這才剛剛令南韓認識到尖端零部件依賴日本的自身的脆弱性。
該報還介紹了通過半導體和藍色發光二極體(LED)研究獲諾獎的過去的日本人。分析稱,對基礎技術的長期投資以及付出畢生精力鑽研一個主題的研究人員的「工匠」精神是技術實力的源泉。
在市場上出現對日本企業「無經營」的質疑,正是因為日本雖然擁有令世界羨慕的技術,但股價卻一直遜色於世界。也可以説金融市場上存在認為「經營者並未將技術和增長充分聯繫起來」的不滿。
![]() |
顯示經營因素導致股價下跌時採用的指標是「股價凈值比(PBR)」。該指標以倍數顯示股價在多大程度上高於資本金等凈資産。其反映的是股票市場的期待,即經營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企業價值。
日本截至9月底,全部上市企業的50%的股價凈值比低於1倍。投資者非但沒有期待,反而感到失望,認為「如果維持目前的經營,企業的價值將減少。因此希望企業解散,將錢還給股東」。不僅如此,股價凈值比低於1倍的日本上市企業的比例以2017年底的34%為最低點持續上升。
雖説是市場的聲音,但歸根到底是基於財務狀況和股價的類推。但是,日本令人失望的企業多於各國的事實不容忽視。觀察不含日本的6個主要國家,股價凈值比低於1倍企業的比例處於德國的27%和加拿大的49%之間。
9月以後的日本股價走高是因為此前行情下跌導致低估的股票被重新買入。由於低估,如果經營者進一步顯示出以擁有的技術提升收益的前景,買入或將持續。
![]() |
圍繞企業的技術,在股票市場正在發生激烈的攻防。為保護涉及安全保障等的日本企業的技術,日本要修訂《外匯和外國貿易法》,以嚴格審查來自外國投資。認為這是官方的過度反收購舉措,感到警惕的外國投資者很多,在詳細的結論塵埃落定之前,「日本政府VS外國資金」的走向受到關注。
但是,筆者還注意到另一個方面。那就是擁有技術但卻放任股價下跌,可能成為收購目標的日本企業的行為。個人認為在獲得政府保護之前,將技術變為收益,將股價推高到令收購者感到猶豫的水準,自己保護自己,這或許才是上市企業應有的姿態。
日本也有成為榜樣的企業。例如村田製作所,據稱,如果沒有該公司掌握全球份額40%的積層陶瓷電容器(MLCC),美國蘋果智慧手機的大量生産也將變得困難。
浜松光子學(Hamamatsu Photonics)竟然3次成為諾貝爾獎的背後的功臣。採用其主力産品感測器的實驗設施為「希格斯玻色子」和「中微子」研究作出貢獻,使相關人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兩家企業均將技術變為盈利能力。在過去10年裏,村田製作所股價漲至3.9倍,而浜松光子學漲至3.5倍。現在的股價凈值比分別為2.3倍和3.1倍。大幅高於近期日本東證主板(1部)上市企業平均值的1.2倍。
實現與技術相稱的股價的日本企業是否會增加?留給經營者的時間並不多。如果股價持續低迷,「最好讓擅長經營的外國企業來使用這些技術」——這種要求日本企業賣身的聲音或將在感到不耐煩的股東之間加強。
在市場相關人士之間,還留有受到「有技術無經營」困擾的記憶。那就是夏普的結局。夏普借助「製造能被模倣的産品」這一創始人精神提高技術,不斷推出獨創性商品。但是,最後由於對液晶電視的過剩投資這一經營上的失敗,未能將技術變為收益,2016年被台灣的鴻海精密工業收購。
吉野獲得諾貝爾獎,再次顯示出日本的技術大國面貌。日本《外匯和外國貿易法》的修訂問題正在點燃如何保護日本企業的技術的討論。不管對投資的股東來説,還是對接受投資的經營者來説,重新追問技術和股價的關係的機會都已經到來。
「那家企業是否具有值得保護的技術」、「如果擁有技術,經營者是否將技術與收益聯繫起來」,還有「如果已經聯繫起來,如何解釋如今的股價」……這些或許都將成為被追問的內容。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梶原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