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羅格夫:過度自信帶來美元脆弱
2021/08/13
帶來美元貶值和轉向浮動匯率制的尼克森衝擊已過去50年。美元仍然是軸心貨幣。美元主導權的死角在哪?日本經濟新聞就此採訪了對美元主導權的脆弱性敲響警鐘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肯尼斯·羅格夫。
記者:您是否認為中國遲早將取消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目前機制?
羅格夫:中國遲早將轉向(已開發國家那樣的)基於物價目標的貨幣政策,有可能加劇匯率行情的波動。隨著時間流逝,亞洲或將由人民幣團結起來,人民幣成為亞洲的地區貨幣,歐元成為歐洲的地區貨幣,美元則成為除此以外世界的國際貨幣。中國的重要性增加,可能到2100年前後都會維持多極體制。
![]() |
羅格夫教授 |
多極體制是過渡期的狀態。就像英國經濟衰退後英鎊仍保持國際貨幣的地位一樣,強有力的壟斷企業在失去壟斷權之前的漫長時間裏,有資格提供平庸的産品。從美國企業來看,即使是中小企業也能在海外獲得大規模貸款,這是軸心貨幣的「法外特權」之一。如果將來中國成為超級大國,美元將難以一直保持如今的地位。美國低估了變化可能發生的事實,脆弱程度超出預期。
記者:目前美元仍處於支配地位。
羅格夫:美元的力量不僅在於被用於世界貿易、投資和外匯儲備,還在於美國掌握所有資訊這一事實。美元大多在美國國內結算,美國的某些人知道交易的內容。美國的經濟制裁擴大了脫離美元的趨勢,推高了加密資産(虛擬貨幣)的價格。美國忽視了過度依賴制裁的風險。
記者:轉捩點是否會突然到來?
羅格夫:或許需要很多年。1970年代的通貨膨脹也並非一夜之間發生。目前美國政府不斷以低利率借錢,增加了債務。雖然我贊同收入的再分配,但如果增加收入,就應該增稅。政治失去了風險管理的感覺。低利率未必永遠持續。
記者:50年前的歐洲和美元的關係是否與目前亞洲和美元的關係相似?
羅格夫:的確如此。中國為了讓海外投資者購買中國國債,嘗試在與亞洲各國的貿易協定中加入使用人民幣的條款。1960年代,德國也採取了類似措施。德國馬克變得強大,在政府間事業中提供了基於德國馬克的公共貸款。
記者:中國能否改革貨幣制度?
羅格夫:我認為中國政府正在為人民幣的國際化而持續採取行動。不過,為了讓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需要非常明確的法律支配。目前的中國還做不到,至少仍未被他人信賴。
記者:美國應該怎麼做?
羅格夫:在通貨膨脹即將無法控制時,如果美國不積極啟動加息,將發生與尼克森衝擊類似的事情,美元的價值將下降。用一個諷刺的説法,如果每5年發生疫情大流行,利率和通貨膨脹率持續為零,問題將不會發生。雖然當前的體系未必會因高通膨而崩潰,但並非高枕無憂。
記者:中國加快推進央行數位貨幣(CBDC),而美國則態度消極。
羅格夫:原因在於美國現在是贏家,不希望改變遊戲規則。我覺得美國什麼都不想改變。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正在準備央行數位貨幣的報告書,但原因是其他中央銀行都在聯袂推進討論,美聯儲處於「被用槍頂住腦門的狀態」。
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熟悉政府債務問題。倡導廢除大額紙幣。1953年出生。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大越匡洋 華盛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