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專家談中國科學論文排名躍進
2022/10/26
中國正進一步在學術研究領域提升存在感。日本文部科學省下屬的研究所8月發佈的有關自然科學研究論文的最新世界排名顯示,在有關論文數量和品質的3項指標上,中國全部躍居首位。即使是研究人員的引用次數進入前1%的「頂尖論文」,中國也首次超過美國,與論文總數和引用次數進入前10%的「受關注論文」篇數一同躍居首位。針對其意義和今後的前景,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了負責有關亞洲和大洋洲地區科學技術局勢調查等的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亞洲與太平洋綜合研究中心的副中心長黑木慎一。
![]() |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亞洲與太平洋綜合研究中心的副中心長 黑木慎一 |
記者:中國在有關科學領域研究論文世界排名的三項指標中獲得全部「三冠」,您如何看待其中的意義?
黑木慎一:這個結果顯示出中國在研究的品質和數量上均具有世界頂尖水準的實力。不過,即便在躋身世界前列這一點上毫無疑問,但很難明確地斷定已超越美國等躍居世界第一。
關於科學研究,中國美國過去過多的成果,要顯示出真正躍居世界第一,今後必須維持首位的寶座,創造與之相稱的成果。
記者:對於産業競爭力和研究的國際評價,將産生哪些影響?
黑木慎一:也許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迅速在産業競爭力上躍居世界第一以及諾貝爾獎得主迅速增加。但經過一定程度的時間後,這種現象可能會出現。
![]() |
記者:相關因素有哪些?
黑木慎一:其一是中國存在的輕視基礎研究的態度。按國家觀察各研究領域的投資比例,日本向基礎、應用和研發分別投入約15%、20%和65%。美國等其他國家對基礎研究的投資比例大體為15~20%,而中國僅為約5%,佔比極低。
如果走進中國頂尖大學的研究一線,會發現積極投資面部識別和自動駕駛等接近實用化的領域。這和日本頂尖大學相比應用,更重視基礎研究形成對照。中國的科學研究一般被認為缺乏帶來重大創新的、劃時代的成果。對基礎研究的態度或許是原因之一。
記者:今後在觀察中國科學研究的動向方面,哪些因素將成為關鍵?
黑木慎一:首先是如何挽回基礎研究的不足。(中國)自2015年前後起,積極推動年輕研究人員展開基礎研究,在2021~2025年的第十四個五年計劃中,提出了將基礎研究的投資比例提高至整體8%以上這一目標。政府也充分認識到基礎研究的落後,這些政策能否取得成果將是焦點。
![]() |
(資料圖) |
另一個是,科學技術具有的安全保障和外交方面的分量正在增加的目前狀況將對研究活動産生哪些影響。中國此前一直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國際合作研究産生優秀的論文。如果出現不僅是出口限制等,連研究活動也限制的局面,目前的勢頭有可能減弱。
黑木慎一:1982年從九州大學研究所畢業後,進入日本原科學技術廳(現為文部科學省)。歷任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國際室長等職務,2022年起擔任現職。主管亞太地區的科學技術資訊的調查。
記者點評:日本基礎研究也陷入惡性循環
在科學技術政策上如何定位基礎研究,如何制定戰略?日本也迎來了轉捩點。
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科學技術和學術政策研究所8月還公佈了研究現場的「定點調查」結果。這是面向日本一線研究人員和有識之士的意識調查。其中很多人為日本「輕視基礎研究」的現狀而嘆息。
「出現了惡性循環」,日本一名研究人員介紹了資金流向接近實用化的研究,而基礎研究預算不足的現狀。陷入了由於沒有資金,不能推進研究,越來越沒有成果,導致拿不到研究費用這一惡性循環。基礎研究環境的嚴峻在日本也已成為結構性問題。
中國認識到本國科學技術基礎研究的薄弱,已開始採取具體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日本也要果斷採取行動。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松添亮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