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經濟學家如何看中國經濟走向

2022/10/27


     中國二十大結束,金融市場對中國的前景如何判斷?就中國今後的經濟、政策走向和關注點,採訪了香港金融市場的相關人士。(注:本文由日語直接翻譯而成)

 

 ■ 葉尚志:追求穩定,經濟復甦持續

  

    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分析師 葉尚志 :中國近年來一直專注於追求穩定的方向。 雖然人事調動比較大,但不太可能對政策管理的整體連續性産生影響。 從長遠來看,這是一個積極因素。 在追求穩定方面,旨在減少不平等的「共同富裕」一個長期目標。 中國有14億人口,市場很大,內迴圈、國內需求的增長是可以預期的。改善人們的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央政府對防止新冠疫情的措施非常關注。有跡象表明香港和澳門已經逐漸開始放寬限制,而大陸也可能會放鬆限制。政策管理的方向是追求穩定,目前估計不會對防疫措施做出重大改變。

   

     中央政府對實現2022年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目標的態度有所緩和。 由於當前世界形勢的複雜性,不制定強硬的目標是一件好事。由於疫情和上海的封控,中國的GDP增長在4月至6月期間放緩,但在7月至9月期間有了很大的恢復。 預計經濟復甦的勢頭可以在10-12月期間保持。

 

 ■ 趙文利:確定中國式現代化,關注德國總理訪華

 

     建銀國際首席策略師 趙文利:這次大會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表示出注重實體經濟和促進新形式工業化的政策。 目的是通過太空、運輸和數位領域的高品質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中國經濟運營的方向是明確的。會後大的方向沒有大的變化,而更多的是得到了確認。

 

     關於製造強國,過去五年中,電子商務的阿里巴巴集團等網際網路大型企業的強勁增長,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但在未來,接近硬體和核心技術的製造業有望得到發展。 雖然仍有許多企業需要進行結構改革,但一些被稱為 「專、精、特、新」的中小型企業已經出現。

 

     我還關注德國總理肖爾茨計劃於11月訪問中國。可能會討論氣候變化措施以及某種形式的經濟和貿易合作。中國和德國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合作空間。我認為歐盟、任何國家都不希望和中國經濟脫鉤。

 

上海外灘(資料圖)

 

 ■ 姜江:今年GDP難達成4%,2023很樂觀

 

      大和資本市場香港分公司高級經濟師 姜江:市場已經提前考慮到了大會的因素,主要是人事問題,但這只是第一階段。 其他任命和未來一年的經濟政策管理將在未來三個月內討論,可能在12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討論。

 


    

      政策保守主義可能會令人擔憂,注重共同富裕,減少分配不公等。在中國農村人口減少的同時,城市人口達到4億人,中産階層和富裕階層可能會有擔心。需要讓大家不要産生過度的擔憂。

 

      疫情防控政策在醫療環境欠缺的中國是一項不可避免的措施。但預計將逐步走向放鬆管制。 我認為新的規定將在2023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後宣佈。12月舉行的北京國際馬拉松就是一個走向放鬆的信號,香港和澳門的放鬆也是如此。

 

      中國2022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在3%-4%左右,達到4%很難。 然而,市場已經將這一因素考慮在內。 24日香港股市的下跌可以看作是對「遙遠未來」考慮的一個因素,如果在2023年放寬疫情防控措施,市場情緒將得到改善。至於2023年,我們是非常樂觀的。

 

 ■ 蘇沛豐:中國強調發展品質,下調2023年增長預期

 

      招銀國際策略師 蘇沛豐:維持中國2022年的GDP比上一年增長3.5%的判斷,而2023年GDP的判斷則從之前的6.0%下調至5.5%。 這是因為中國領導層在最先進的製造、科學和創新、專有技術等方面,比以前更強調品質發展。中美高科技競爭加劇,西方經濟衰退的風險加劇,這些都被視為增長的障礙。

 

      香港股市24日下跌反映了一些擔憂。 大會報告重申了防疫的重要性、不允許房産投機的政策和共同富裕的路線。被認為會成為經濟復甦持續動力和網際網路企業利潤的負擔。

 

      市場關注未來五年的政策方向,以及短期內中美是否會進一步對立。經濟政策的方向最早將在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變得更加清晰。

 

   日經QUICK新聞 盧翠瑜、瀬崎真知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