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集團專家談中國經濟與國際商品市場

2024/02/05


      在過去的2023年,許多大宗商品的價格明顯下跌。在世界各地從事國際商品交易、被稱為「商品巨人」的大型資源貿易公司托克集團(Trafigura)的首席經濟學家薩德·拉希姆預測稱,由於美國降息和中國房地産市場復甦,「下半年大宗商品價格將迎來反彈」。

 

 

       記者:今年推動市場的主題是什麼?

 

       薩德·拉希姆:2023年影響商品價格的真正驅動力是美國利率,而不是商品市場的基本面。石油、銅和鋁等的需求達到創紀錄水準,庫存也有所減少,但價格卻出現下跌,這是因為投資者的交易行為受到美元和美國利率走勢的影響。

 

       今年推動大宗商品市場的兩大主題是歐美啟動降息的可能性和中國房地産市場的復甦前景。上半年美國利率仍然高企,中國經濟也因季節性放緩影響而不那麼強勁。但到下半年,市場行情將會明顯改善,需求或將復甦。大宗商品價格開始反轉主要是在這個時候。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經濟?

 

       薩德·拉希姆:如果只關注房地産,就會忽略中國正在發生的經濟結構的變化。中國正在改變以基礎設施投資為動力的傳統經濟結構,為了實現長期增長,正力爭增加家庭收入,擴大消費。作為強有力的手段,重點放在可再生能源、電池和純電動汽車(EV)上。這些領域的發展都非常強勁。

 

       記者:中國2023年決定限制石墨等重要礦産的出口。中國電池産業的發展是否會給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帶來風險?

 


 

       薩德·拉希姆:在原材料冶煉等電池供應鏈的中間環節,中國掌控了近90%。如果西方國家完全轉向純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那麼就要依賴中國。如果想自己製造,就西方國家的經濟而言成本可能會比較高。

 

       記者: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在對大宗商品市場産生哪些影響?

 

       薩德·拉希姆:俄羅斯和中東的兩場爭端並沒有導致實際的資源供應減少。俄羅斯進攻烏克蘭之初,市場擔憂歐美的制裁或俄羅斯自主削減會導致供應量減少,但實際上並未出現這種情況。中東局勢同樣沒有對産量造成直接影響。兩場爭端下引發問題的都是海上運輸和物流。

 

       歐美制裁的目的是改變俄羅斯石油的流向,而不是減少供應。俄羅斯的石油在俄烏衝突之前只需3天就能到達歐洲,而現在到達中國和印度則需要45天。

 

       記者:運輸網的混亂是否會推高商品價格?

 

       薩德·拉希姆:運輸時間越短越好。時間越長越難控制,越會推高成本。目前,由於地緣政治情況和氣候變化導致的缺水等影響,各種商品不得不長途運輸,導致市場發生混亂。

 

       記者:銅等礦物的需求被認為會隨著去碳化而大幅增長,供應能否滿足需求?

 

       薩德·拉希姆:重要礦産的礦山投資嚴重不足。這是因為監管機構審批的門檻很高,啟動新的開發計劃需要更長的時間。我們稱之為「30·40·50問題」,指的是目前的平均開發規模比過去10年縮小了30%,成本提高了40%,時間延長了50%

 

       我們的需求預測與(通過開發計劃)保證的銅供應之間的差距約為600萬噸。如果換算成石油市場,達到每天2000萬桶,相當於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的石油消失。這一缺口很難提早彌補,需要將引進新技術和擴大資源回收利用等結合起來。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浜美佐、雪梨 今橋瑠璃華

   

薩德·拉希姆(Saad Rahim

       作為總部設在瑞士的大型資源貿易商托克集團的首席經濟學家,廣泛負責國際商品市場和宏觀經濟等的預測。曾擔任大型石油和天然氣公司英國天然氣集團(BG Group,現為英國殼牌)的首席經濟學家、美國雪佛龍的副首席經濟學家等。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