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對安倍戰後70年談話有不同視線
2015/06/05
中韓都在各種場合表示,70年談話的內容將影響中日與日韓關係,但是從各種跡象看,中韓對談話的態度,卻是有所不同的。
安倍4月22日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召開的萬隆會議(又稱亞非會議)60週年紀念峰會上發表演講,對過去的戰爭表示了「深刻反省」,但是他沒有像1995年村山戰後50年談話和2005年小泉戰後60年談話那樣,直接提及「殖民地侵略與統治」及「道歉」等字眼。輿論認為,安倍在雅加達的講話,或與他戰後70週年之際的首相談話關聯或為其定調。2005年4月22日,當時的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雅加達召開的萬隆會議50週年紀念峰會上發表演講,提及「殖民地統治」「侵略」與「道歉」,而在3個多月後的戰後60年談話中,也提及了這三個關鍵詞。
![]() |
張石 |
但是中國的反應不同,在安倍發表講話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安倍舉行了會談,中國外交部對此也沒有發表像南韓那樣的負面反應。4月22日,在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天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表示了對二戰的深刻反省。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我們注意到有關報道。今年是二戰結束70週年,國際社會普遍希望日本能夠正視並反省侵略歷史,以此推進與亞洲鄰國的和解,取信于國際社會。我們希望日方能夠順應國際社會的正義呼聲。
今年3月11日,在首爾召開的日中韓高級事務級別協議(SOM)中,中國外交部已向日本方面傳達了要根據安倍的「8.15」談話的內容來決定是否舉行日中首腦會談的意向,但是安倍在亞非會議上並沒有直接提及「殖民地侵略與統治」和「道歉」,中方仍然同意習近平與安倍會談,可見中國在這個時間段中對「殖民地侵略與統治」及「道歉」等字眼並不像南韓那樣拘泥。
日本時間4月29日,安倍在美國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講,對二戰歷史表示"深刻反省",但是也沒有提及「殖民地侵略與統治」和「道歉」等關鍵詞,為此南韓反應強烈,南韓外交部發表的一份聲明表示:"日本首相安倍在美國國會的演講中缺乏真誠的道歉,這是令人遺憾的。"該聲明還指出,安倍就此錯過了一個與鄰國達成"真正和解"的大好機會。
|
而中國的反應有個變化的過程,一開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4月3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就安倍的這一演講內容表示,中方一貫敦促日本政府和領導人本著對歷史負責任的態度,恪守 "村山談話"等歷屆內閣關於正視和深刻反省侵略歷史的表態和承諾。唯有如此,日本才能真正取信于國際社會,日本同亞洲鄰國才能發展面向未來的友好關係。
中國方面的態度顯然沒有南韓方面激烈,而在南韓總統朴槿惠批判安倍在美國國會講演的同一天,中國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前國務委員唐家璇5月4日晚與訪問北京的日本跨黨派「日中友好議員聯盟」會長、自民黨副總裁高村正彥等舉行會談,在談及安倍在美國發表的講演時表示,他對安倍的講演既有肯定也有不滿。唐家璇表示:「安倍首相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歷史問題的積極態度」,但是他也説:「與村山談話等談話相比,還有一些問題沒有涉及,仍然有差距」。
而據共同社報道,曾任日本財務相的自民黨議員額賀福志郎5月8日在北京與中國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舉行了會談。據日方透露,俞正聲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美國國會和印尼雅加達發表的演講説,中國人民曾經遭受侵略付出犧牲,日本本應吸取教訓,而安倍首相的演講卻淡化了這些部分,我對此表示不滿。
從上面的情況可以看出,對於安倍戰後70年談話中有沒有談及「侵略」和「道歉」等字眼,南韓比中國更嚴厲,更堅持「侵略」和「道歉」等的「不可缺席」,而中國政府在安倍亞非會議發表講演後,並沒有像南韓那樣正式對安倍講演中沒有直接提及「侵略」和「道歉」表示不滿和譴責,在安倍在美國國會講演後,則在肯定「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歷史問題的積極態度」的同時表示了「不滿」,這個變化十分耐人尋味。
所謂日本首相「8.15」談話,就是日本首相在從1952年開始的「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上的致辭及這一天發表的談話。「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主要是追悼在「七七事變」以後的戰爭中日本的戰死者。在1952年8月15舉行的首次「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上,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在致辭中指出:「我們在這裡舉行在日華事變後全國的戰歿者追悼儀式,為他們祈禱冥福,對於遺屬各位所經受的苦勞表示深切的同情,並祈望不在重覆如此巨大的不幸。」
在此之後,一直到1991年-1993年擔任首相的宮澤喜一,經歷過「8.15」的首相基本繼承吉田茂「8.15」談話的宗旨,主要內容是:1、為戰歿者祈禱冥福;2、對遺屬表示慰問和同情;3、表達堅持和平主義的意向。這樣的談話表現出一種面向國內的「內向化」傾向。
1993年,當時的日本首相細川護熙首次在「8.15」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的致辭中,表達了「對日本給亞洲諸國人們帶來的損害和痛苦」進行「深深的反省」。由此,「內向化」的「8.15」談話,擴展為對侵略亞洲的反省,但是他並有提及「殖民地統治」「侵略」及「道歉」的字眼。1995年8月15日,社會黨魁相村山富市發表首相談話指出:「由於(日本)國策的錯誤,由於殖民地的統治和侵略,給很多國家的人民,特別是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損害與災難,並對此表示痛切的反省和道歉。」這一談話引起亞洲各國和美國的贊同和肯定。但從1996年到2004年,經歷了橋本、小淵、森、小泉四屆首相,在每年「8.15」的首相致辭或談話中,都不再出現「侵略」及「道歉」等的字眼,但是保持了「反省」內容。
小泉純一郎在2005年「8•15」談話中,不僅表示「反省」,又恢復了村山談話中的 「殖民地統治」、「侵略」、「道歉」等內容,這在自民黨魁相中是史無前例的。2006年,這些內容又在小泉「8•15」談話中消失,在他之後的自民黨魁相的「8•15」談話中,再也沒有恢復這些內容。民主黨經歷過「8•15」的兩任首相也都沒有提及「道歉」及「侵略」。
2007年,擔任首相的安倍在致辭中沒有提及「道歉」及「侵略」,當時他表示「日本在二戰中給諸多國家特別是亞洲各國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和痛苦,我作為國民的代表,在做出深刻反省的同時,對死難者表示由衷的哀悼。」
雖然他沒有提及 「殖民地統治」「道歉」及「侵略」,但是中國方面當時對他的談話給予了很高評價。據2007年8月17日的《朝日新聞》報道,2007年8月1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北京會見了日本眾議院國會營運委員長逢澤一郎率領的超黨派眾議院議員訪華團。吳邦國對其在「堅持不戰的誓言」的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的致辭「給予高度評價」。
同一天的《人民日報》也發表了題為「吳邦國會見日本客人」的報道,但是沒有提及上面的內容,而從通篇報道看,吳邦國對當時的中日關係的評價是非常肯定的。他説:「當前中日關係保持改善與發展的良好勢頭。在兩國高層往來的帶動下,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新的進展,受到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
也許是因為有這樣的歷史經緯,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在安倍沒有直接提及「殖民地統治」、「道歉」及「侵略」的情況下,中國也同意了日方舉行首腦會談的要求,也有了唐家璇對安倍在美國的講演「肯定和不滿參半」的評價,不像南韓的那樣全面否定。
但是為什麼俞正聲在會見額賀時提出了「不滿」呢?
第一,如果在美國的講演是給安倍戰後70週年的首相談話定調的話,雖然有吳邦國肯定安倍2007年「8.15」致辭的前例,但是在戰後50年和60年的關鍵年份,日本首相的「8.15」都有「殖民地統治」、「道歉」及「侵略」的字眼,唯獨70年沒有,中國認為這是日本在歷史認識上的倒退。
第二,在習近平與安倍在印尼舉行首腦會談後,南韓有一種對日關係上的「被孤立」的感覺。南韓外長尹炳世在5月4日的議會答辯中,針對國會中有關「日本與中國改善關係並強化了日美關係,使南韓受到了孤立」這種見解指出:這種説法好像是説我們在外交上存在什麼問題,其實基本上國際社會對日本的歷史修正主義都在進行批判。
最近幾年,在對待日本歷史問題上,中韓本是「共同戰鬥」的關係。2013年6月,南韓總統朴槿惠訪華,在舉行中韓首腦會談時,曾向中方提出建造安重根紀念碑,雖然最後紀念館內並未設立紀念碑,但據韓聯社透露,「中國方面將紀念碑升級為建立紀念館來回應朴槿惠的請求」。
2014年3月23日,習近平在荷蘭與朴槿惠舉行會談,習近平在會談開始的時候就談到安重根紀念館,他説:紀念館是我下指示建立的。
日本《讀賣新聞》指出,習近平在3月25日將舉行日美韓首腦會談之前,誇耀在歷史問題上與南韓的合作,為的是牽制日本,而朴槿惠與其同氣相求。
而在日美修改了防衛指針,在南海等問題加強合作以對付中國的形勢下,讓南韓覺得中國在對日曆史問題上單獨與日本妥協而使南韓孤立,會使中國外交顯得缺乏平衡感覺。中國最近在日本申遺、世界領導人訪問廣島、長崎等問題上與南韓再次合作對抗日本,似乎也與照顧南韓的外交感受相關,而據南韓《朝鮮日本》5月19日報道,中國對外政策智囊之一,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閻學通在5月19日接受《朝鮮日報》專訪時説:「中國與朝鮮的同盟已經崩壞,而和南韓結為同盟的可能性很大。」這種發言十分令人吃驚,而在目前這樣的時候説出這樣的話,是不是有意在安慰深感孤立的南韓,以調整略顯失衡的中日韓外交呢?
而南韓對於日本首相戰後70年的談話的視線為什麼比中國更嚴厲呢?當然有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原因,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南韓憲法法院2011年8月30日裁定,在南韓與日本兩國圍繞「慰安婦」的賠償請求權問題仍存在糾紛的情況下,南韓政府未努力解決問題,侵犯了受害者的基本權利,屬違憲行為,因此南韓如果在歷史問題上向日本讓步,則會嚴重動搖朴槿惠政權的合法性。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簡歷
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