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反日」已成死語

2015/07/2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在中國,人們一直都在説「留日反日,留美親美」,似乎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和現象,而從戰前的中國人日本留學史看,可能確實有這種現象。

       中國學生留學日本始於甲午海戰後的1896年,從首批留學生赴日至1912年清政府退出歷史舞臺,整個清末時期赴日留學生的人數超過10萬人。

 
 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 張石
        當時中國對日本來説是一個戰敗國,同時日本大量招收留學生的動機不純,去中國遊説、促進清朝向日本派遣留學生的活動由陸軍參謀本部主導,其目的是為「在老大帝國中散佈受我國感化之新人材,為我勢力在東亞大陸樹立長遠大計鋪路」(1),而清朝方面及留學者自身也多抱有「孫悟空鑽進鐵扇公主的肚子裏洞察其五臟六腑」之目的(2),加之留學生在日本由於落後與戰敗飽受侮辱,竟發生陳天華蹈海以死抗爭等事件,加之後來日本侵佔東北,繼而又將戰火燃遍華中、華南,使得幾乎所有留日學習過軍事的中國將領都成抗日驍將,因此「留日反日」現象之産生不僅在情理之中,而且是儼然的事實,但是從改革開放以後,再次掀起了新的一輪留日潮,2014年,在日本取得留學在留資格的中國留學生為105,557人,在世界各國中佔首位,而在新的一輪留日潮中,「留日反日」這一説法是否還站得住腳?雖然媒體與學者們還經常沿用這一説法,但是筆者認為:就目前中國留學生的狀況來看,所謂「留日反日」正變成一種沒有根據的街談巷議,起碼不符合戰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來日留學的絕大多數中國留學生的實際狀況,也可以説,「留日反日」正在成為一種死語。

        據獨立行政法人日本學生支援機構(JASSO)在2005年11月對日本大學、大學院及專門學校的5500人留學生進行的調查結果(其中中國人最多,佔75.4%),結果顯示,留學生在留學以後,對日本的印象「變好了」的達62.8%,對日本人的印象變好了的達58.9%,認為來日本是「正確選擇」的達84.6%。在「來日年數與留學後對日本的全體印象」這一設問中,滯在期間為4年以下的留學生「變好了」達80%,而4年以上的留學生達90%。

        在1952年到1989年的38年裏,加入日本國籍的中國人共37,883人,而在1990年到2014年的25年裏,加入日本國籍的人數高達95,258人,這些1990年以後加入日本國籍的人,大多數經過留學階段,也就是説,是以留學生身份進入日本的。

 
 張石
的其他文章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中國緣

  中日互厭是虛 互相喜歡是實

  中韓對安倍戰後70年談話有不同視線

  日本為何沒有抵制大陸遊客運動

  日美關係與中日關係是正比例關係

  中國遊客訪日改變日本國會氣氛

        《中文導報》的調查顯示: 1999年,對加入日本國籍回答「理解且能接受」的華人(包括加入日本國籍的人和中國籍人士)為62.3%;「不能理解,但能接受的」比率為4.1%;「不能理解且不能接受」的為7.7%;「加入不加入日本國籍無關緊要」的比率為26.2%。2004年,對加入日本國籍回答「理解且能接受」的為76.7%;「不能理解,但能接受的」比率為8.9%;「不能理解且不能接受」的為1.7%;「加入不加入日本國籍無關緊要」的比率10.7%。
不僅調查資料顯示在留學生與原留學生中少有「留日反日」的傾向,在現實中,也很難找到「留日反日」的土壤。

        日本《朝日新聞》曾從2009年2月10日起,刊登大型年度系列專題報道「在日華人」,《朝日新聞》為這個報道工程組成專門採訪團隊,集中《朝日新聞》的一些優秀記者進行深入、細緻的採訪,每月進行3次大篇幅連續報道,整個報道時間持續一年。「朝日」的報道,把「在日華人」稱為在日外國人中的「最大勢力」,這是日本主流媒體首次以「在日華人」這個嶄新概念對生活在日本的中國人、華僑、華人做出全面報道。可以説,這個專題報道發出了一種象徵性的資訊,那就是在日華人已引起日本社會高度重視,正從一個弱小的亞流族群向主流社會挺進,而這個新華人社會,主要是以留學生及留學畢業生組成的。


        以留學生和改革開放以後來日本留學的原留學生所構成的華人社會,是一個高智慧族群。在全體外國人勞動力中,中國人在教授、藝術、研究、技術、人文知識·國際業務、企業內轉勤、技能等十幾種高級職業中,人數均居首位。這個高智慧族群,也是一個善於起業、勇於創業的族群,僅中國人經營的企業,就有1700多家。在新華人企業中,更有4家以IT企業為代表的高技術産業在日本成功上市,創業者都是原留學生。在文化方面,正如《朝日新聞》在報道中指出的那樣:「大學教授、副教授有800多人,還出現了芥川獎獲獎作家」。

        日本的大學近年來的變化,是活躍在日本社會的新華人社會的一個縮影。在日本大學的外國人教員中、原來朝鮮、南韓人為最大勢力,但是現在,中國人教授、副教授和講師等的數字大大超過了朝鮮、南韓人,實力發生了逆轉。

       在2010年的「日本大學排行榜」的「教員發信度」排行榜中,中國人教授榜上有名,出現頻度在外國人(外國裔)中佔首位。

        在1994年至2008年的論壇雜誌發信度排行榜中,東洋學園大學教授朱建榮在《中央公論》排行中佔第14位,文章點數為72點,在外國裔教員中佔首位;在《世界》中,在第15位,點數為52點,在外國裔教員中佔第2位。在1994年至2008年的新書發信度排行榜中,法政大學中國人教授王敏排行第52位,點數5點,在外國裔教員中佔第2位。

        在理工科的學術&&人也層出不窮,位於茨城縣筑波市中心的物質材料研究機構是文部科學省選定的國內5個‘世界最高水準研究據點’之一。在這裡誕生了‘下一代太陽電池中心’。這裡的領頭人是在日華人韓禮元先生。

         物質材料研究機構葉金花是光觸媒專家,正在開發用太陽光從水中提取出氫的技術和用太陽光自然分解表面污染物的材料。她領導著30名研究人員,其中有10名是中國人。

         據日本入管協會統計,在1997年,在日本任教員的中國人僅為1575人,而南韓、朝鮮籍的教員為2667人,而到了2009年。在日本任教員的中國人猛增為2479人,而南韓、朝鮮籍的教員下降為1006人,據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教育處2004年不完全統計,在國、公、私立大學任教的中國長期職員中,助手以上職位有1045人,其中國立大學教授有29人,公立大學教授有15人,私立大學教授有170人,國立大學副教授有245人,公立大學副教授有46人。而在最近幾年中沒有新的統計,但是人數一定猛增。

        中國留學生在日本的迅速成長,與日本的現代留學制度是不可分割的,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留學生和本地人相比基本上是優待本地人。在加拿大, 留學生學費比本地生高2-6倍,留學生上美國公立學校也會比本地學生多交很多錢,但是在日本則相反,留學生到日本留學會受到比本地人更多的優待。在大學裏,日本人學生申請減免學費是一件極難的事情,但是對留學生則完全不同,日本國立大學約有90%的留學生學費可以全面全免,公立大學也有約50%的留學生可以免除學費,私立大學也有部分優秀生全免學費。另外,日本針對留學生的獎學金的種類多、渠道多,僅政府、財團、民間提供的獎學金就達245項(不包括大學本身),日本政府還為留學生提供「助學貸款」政策。

        上述的一切,説明以往中國人留學日本的「留日反日」的土壤和背景正在消失,所謂「留日反日」正在變成一種「死語」。

(1) 見嚴安生:《日本留學精神史》,岩波書店,1991年版,282頁。
(2) 同上187頁。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簡歷
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