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人對釣魚島關心度下降?
2017/11/20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日本內閣府10月27日公佈了關於釣魚島(日語稱「尖閣諸島」)的輿論調查結果。回答「關心」和「比較關心」釣魚島的受訪者比例為62.2%,較2014年11月實施的上次調查大幅減少,下降了12.3個百分點。對釣魚島「不關心」及「不太關心」的總計34.8%。為2013年調查以來關心度最低。
![]() |
釣魚島(日本名:尖閣諸島) |
2013年7月所進行的調查顯示,對釣魚島回答「關心」和「比較關心」的為73.7%,「不關心」及「不太關心」為24.9%;2014年11月的調查顯示,回答「關心」和「比較關心」的為74.5% ,回答「不關心」及「不太關心」為23.8%。
|
在今年的調查中,在有關「不關心」和「不太關心」釣魚島的理由的多選題中,56.4%的受訪者選擇「對自己的生活基本沒有影響」,30.3%選擇「沒有了解和思考釣魚島的機會」。在三年的調查中,一直是選擇「對自己的生活基本沒有影響」的選項作為自己不關心和不太關心釣魚島問題理由的人最多。
為什麼人們對釣魚島的關心度在今年的調查中下降呢?筆者認為,釣魚島問題,也是整個中日關係和日本人對中國印象的一個風向標,而這種日本人意識的變化,主要與日本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有關。
有一個巧合就是,這三次調查的前後,日本都進行了眾議院選舉。眾議院選舉,是日本各黨派進行激烈內政與外交爭論的舞臺,同時選舉需要選民做出支援或反對哪些政黨的政治判斷,各政黨必須最大限度汲取民意才有可能獲勝,因此在競選期間政黨之間所爭論的問題,最能反映這個時期前後國民所最關心的事情及其意識的變化。
2012年12月16日,日本舉行第46屆眾議院大選,自民黨勝出。12月26日,日本國會眾議院舉行首相指名選舉,執政黨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當選日本第96任首相。
在這之前的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正式從私人手中收購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南小島、北小島,付款並登記,為此這一年在中國發生了大規模的反日遊行。在這次選舉中,釣魚島問題成了一個涉及外交問題的最大爭點。安倍為首的自民黨堅持對釣魚島的強勢立場,在選舉的政權公約中,提出了研究在該島建立船舶停留場和公務員常駐該島,在釣魚島問題上的中日對立在競選中尖銳地突出出來。
而在約7個月以後,日本內閣調查顯示,對釣魚島回答「關心」和「比較關心」的達73.7%。
2014年11月18日,安倍正式表明要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眾議院在這一年11月21日解散。從當時解散的背景來看,2014年7月1日,安倍內閣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決議案,2014年10月14日,日本內閣又通過了《特定秘密保護法》的相關政令和運用標準,輿論認為,該法侵害了日本國民的知情權,並可能成為推動日本走向戰爭的危險法律。與這些事情相關聯,安倍支持率大降,因為這次選舉除了爭論安倍經濟學之外,與外交相關聯的一個很重要議題,就是解禁集體自衛權問題,而這一年在12月14日舉行的眾議院選舉投票結果顯示,安倍領導的自民黨和公明黨執政聯盟獲得大勝。安倍晉三12月15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眾議院選舉後,接下來將完善有關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法律工作,而且選舉結果説明,解禁集體自衛權「獲得了國民的支援」。
而在此前的2014年5月15日,安倍接受了「關於重建安全保障法律基礎的懇談會」提交的有關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報告,並在15日傍晚召開了記者會。
在談到研究解禁集體自衛權的背景時,安倍矛頭直指中國和朝鮮,他説:「正像連日來新聞所播報的那樣,在南海,每時每刻都在持續著以武力為背景的單方面行為引起的國家之間的對立,這對我們來説並非事不關己,在東海,日本領海頻頻遭到侵犯,海上保安廳與自衛隊的諸君以高度的緊張感,持續著24小時的警備態勢,而朝鮮的導彈射程涵蓋大部分日本。」
![]() |
2012年9月在中國發生的反日遊行(蘇州) |
當有記者以中國與越南對立的激化為例詢問解禁集體自衛權後日本在這一地區的作用和貢獻時,安倍説:「我們所要討論的,正是這種情況。」
2014年,可以説日本一直貫穿著有關解禁集體自衛權的爭論,而「來自中國的威脅」,一直是安倍政權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最大論據之一,因此,2014年11月內閣府所做的有關釣魚島的調查顯示,回答「關心」和「比較關心」釣魚島的為74.5% 。
而在今年9月25日傍晚,安倍在官邸舉行記者會,宣佈將於臨時國會伊始的9月28日解散眾院,22日投計票,投票結果顯示:安倍領導的自民黨和公明黨執政聯盟獲得大勝。這次選舉的一個最大特徵是,由於朝鮮的核與導彈開發急遽進展,成了這次選舉最大的外交焦點,「來自中國的威脅」沒有在競選中成為論爭對象,相反,安倍在9月25日有關表明眾議院解散的記者會上,還特意強調了聯合中、俄等國對應朝鮮問題的意義,而且在這次大選中,中國因素被安倍用來作為支撐這次大選的最大爭點--「安倍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論據。
![]() |
中國遊客的東京(資料圖) |
安倍首相在10月18日在東京池袋舉行的眾議院選舉的街頭演講中説:「從海外來日本的觀光客,從800萬人增加到了2400萬人,而且還在繼續增加,日本人觀光客大約(每人每次觀光?)使用約5萬日元,但是從海外來日的觀光客使用15萬日元,現在海外觀光客在日本的消費達4兆日元,而在民主黨政權時代僅1兆日元,現在是4兆日元,而且還會大量增加。」
安倍在演講中把觀光客來日消費作為安倍政府的莫大功績來宣傳,而據日本觀光廳10月18日發表的資料,今年 1月到9月的外國人訪日遊客達2,119萬6千人,為最快突破2,000萬人的年份,其中最多的為中國大陸人,為556萬400人,增長11.0%,其次是南韓遊客,為521萬7千700人,第三為台灣人,為346萬200人,第四為香港人,為168萬300人,中國兩岸三地遊客約佔整個外國訪日遊客的51%。
而今年1月至9月訪日外國遊客的購物等消費額累計達32,76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925億元)。今年總消費額有望超過歷史最高紀錄的去年的37,476億日元。7月至9月的消費額同比增長26.7%達12,305億日元,創季度最高紀錄。從不同國家和地區來看,最多的中國大陸,增加23.5%,達5,432億日元,其次是台灣增加15.3%,達1,490億日元,南韓增加49.9%,為1,361億日元。
安倍領導的執政兩黨在這次大選中再獲大勝,日本經濟最近復甦勢頭迅猛是一個因素,其中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土地價格上漲,呈現出向著「安倍經濟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打破通貨緊縮方向邁進的趨勢。
據《日本經濟新聞》9月20日報道,從日本各個地區的全部用途(商業、工業、住宅)用地來看,三大都市圈的價格上漲1.2%,漲幅提高0.2個百分點。東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均比上年有所上漲。
《日本經濟新聞》9月20日撰文分析道,商業用地價格上漲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預測訪日外國遊客增加的動向的擴大,另一個原因是城市再開發。
網路雜誌Business Journal10月18日報道,截止到10月1日,日本各都道府縣的地價(標準地價)(1),京都等觀光勝地的地價價格上升明顯,這是由於外國訪日遊客的增加。
京都府內的標準地價,由於外國遊客的急遽增加,宿泊設施的需求增加,商業用地的平均價格增長率比上一年增長了2.4%,為5.7%,增長率為全國都道府縣之首,連續4年上升,上升率為泡沫經濟崩潰後的最高紀錄。
住宅地上升率最高的是北海道的二世古,二世古所在的俱知安町,和上一年相比地價上升28.6%,連續兩年居住宅地上升率之首。Business Journal認為:中國人買了許多二世古的不動産,「是中國資金帶來了地價上升」。
而日本內閣府在大選後的10月27日公佈了關於釣魚島(日語稱「尖閣諸島」)的輿論調查結果。回答「關心」和「比較關心」釣魚島的受訪者比例為62.2%,較2014年11月實施的上次調查大幅減少,下降了12.3個百分點,而從大選中政黨所爭論的問題來看,可以説2017年眾議院選舉前後和2012年及2014年的眾議院選舉前後相比,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民眾意識也發生明顯的變化。首先,朝鮮的核與導彈開發問題成了最吃緊的問題,而中國與日本及國際社會共同制裁朝鮮,這個關注點的轉換淡化了「中國威脅論」,第二就是中國因素促進日本經濟復甦的傾向越來越明顯,有關中國的印象,正面因素正在上升,因此日本人對近幾年來最容易讓日本人對中國産生負面印象的釣魚島問題的關心度也隨之下降。
(1)標準地價:根據日本《國土利用計畫法》所規定的土地交易價格審查基準設定的價格,日本各都道府縣每年公佈一次。具體做法是:都道府縣知事請地産估價師通過鑒定評價,作出土地價格的基本估價,每年7月1日,決定標準地價,每年10月初公佈。(筆者注)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
張石 |
張石 簡歷: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