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學生一大半不讀書 還要免費嗎?
2018/04/1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去年12月8日,日本內閣在閣僚會議上通過了預計投入2兆日元實施以教育免費制度為首的一系列政策方案,並確定了預算分配,其中8000億日元用於促進以大學為首的高等教育免費化的實施。
去年夏天,安倍政權涉及森友學園低價購買國有土地疑惑、加計學園辦獸醫學院疑惑及對原防衛大臣稻田朋美的一系列質疑等支持率大降,有的輿論調查顯示已經下降到維持政權的「危險線」以下,安倍於8月3日改組了內閣,使支持率有所回升,但是安倍擔心森友學園、加計學園等問題繼續發酵,到2018年12月眾議院期滿時支持率再次下降,而在安倍政權焦頭爛額之際,在野黨也是合縱連橫,一片混亂,看不出一點執政能力來,即使是不喜歡安倍政權的人,也難以把票投給在野黨,因此安倍想利用首相手中解散眾議院的權利,出其不意,打在野黨一個措手不及,亂中取勝,度過難關,但是找不出什麼解散眾議院的正當的理由,總不能説:我現在政權危機,通過解散來一個「再啟動」,解散眾議院吧?於是他自己硬造出來一個理由,也就是硬造出來一個「沒有爭點的爭點」,那就是:2019年將消費稅增加到10%之後,將原本定於還債的資金用於教育免費等「育人革命」上,為此要解散眾議院,「問信於民」。
這本來是安倍為了挽救政權危機解散眾議院的一種説辭,一個藉口,沒想到真的在內閣會議通過了,而且是一定要實施的。
當然預定的高等教育免費制度,是針對收入低的家庭,這對於促進高等教育的公平或許有一定的意義,但是首先必須解決的是日本大學目前的現狀。
![]() |
日本的大學課堂(資料圖) |
從2009年左右開始,日本希望進入大學的人已經低於日本大學的定員數,進入「全體入學時代」,而同時産生的現象,就是日本大學品質的全面下降,在《2018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榜》中,日本排在最前面的是東京大學,為第46位,為史上最低。
日本名牌大學的品質在下降,而那些非名牌大學的品質就更不待言,由於生源少於定員,日本各大學競爭學生來源非常激烈,有許多大學的入學考試已經名存實亡,一些在日本大學裏教書的朋友告訴筆者,他們的大學只要報名就基本可以入學,入學考試不過是一種形式。
最近幾年,日本實行「AO入學考試」和「推薦入學考試」的大學越來越多,據出版社旺文社教育資訊中心2017年1月公佈的數字,2017年,通過「AO入學考試」和「推薦入學考試」的大學入學者達到歷史最高水準,為44.3%,其中私立大學兩個人中就有一個;公立大學中四個人中有一個;國立大學中六個人中就有一個。(1)
所謂「AO入學考試」的正式名稱為「招生辦公室(Admissions Office)入學考試」,各個學校的做法有所不同,一般來説,是除了提出高中的學習成績之外,還要求提出本人的研究課題,並圍繞「想在這所大學裏做什麼?」「為此將作出怎樣的努力?」等內容進行面試,同時結合參加文體活動和義工活動等考察學生的求知欲和適應性等。日本的國立大學最後還可能需要參加統一考試,但是私立大學多以面試為主而不做有關學習能力的筆試,也有的學校在入學後需要提交研究論文,這也就是一種所謂「多方面決定是否錄取」的方法,一般不需要就學的高中等進行推薦。
|
所謂「推薦入學考試」主要是根據就學高中決定是否錄取的高考形式,一般大致分為「指定校推薦」、「公開招募制普通推薦」、和「公開招募制特別推薦」,指定校推薦,是大學對高中提出招生專業等,在高中內招生,根據高中校長的推薦和麵試等決定合格與否,而且在面試等考試中落第的幾乎沒有。原則上不能同時報考其他大學,而所謂「公開招募制普通推薦」,就是大學提出在高中時的成績標準,達到了這樣的成績的人都可以報名。可以參加其他大學的入學考試,大多都是通過面試和提出小論文並參照參加文體活動等情況決定錄取與否。
「公開招募制特別推薦」,是對在體育和文化活動上有專長和做出成績的人的入學推薦方式。大致可分為「自我推薦」、「體育推薦」和「文化活動推薦」三類。這種推薦無論在國立、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都被採用,除推薦外常常還要配合面試和小論文,報考國、公立大學的有時也被要求參加統一考試。
很顯然,這樣的入學考試比在一定時間內解答覆數學科的大量難題的一般的大學考試要寬鬆和容易多了,入大學不需要嚴格的考試了,那麼進入大學以後會怎麼樣呢?
有一次,一位在日本還算是很不錯的大學請我給講一點課,使我吃驚的是,聽講的學生在我講話的時候大肆聊天,就好像我根本不存在一樣。後來請我的教授對我説:她的學生們集中精力關注某一事物的時間大約只有10分鐘左右,請我原諒。有一次,我到朋友家去,他家的孩子是一位大學生,卻待在家,我問她為什麼不上學,她説:上課時我聊天;老師不讓,因此我就不去了。
有幾位在日本私立大學教書的朋友告訴我:上課與其説是傳授知識,不如説是怎樣哄學生不説話,專心聽講。
日本全國大學生活協同組合聯合會(位於東京)2月26日發佈了「第53回學生生活實態抽樣調查」結果,其調查對象為日本國、公立及私立大學就讀的本科生,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大學生一天的讀書時間為平均23.6分,比上一年減少0.8分,3年連續減少。而一天之內讀書時間為零分的比例為53.1%(文科48.6%、理科54.5%、醫、齒、藥學系為62.6%),比上一年增加4.0個百分點,5年內增加了18.6個百分點。(2)
如果上課的時候不認真聽講,下課讀書的時間為零,那麼知識和學問從何處而來?也許有人會説:可以從網路上學,但是日本是一個嚴格保護著作權的國家,網路上的知識極其支離破碎,極其不完整,甚至有許多是虛假的,難以想像會從網路上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技能。
如果不讀書,上大學還有什麼意義?目前日本人常説日本的大學是「遊樂場」,的確,有的大學徒有虛名,確實應該改名為「遊樂場」,而國家在財政赤字超過GDP兩倍的情況下,投入稅金,讓學生去這種「遊樂場」有意義嗎?
入學考試的寬鬆和簡單與日本大學生大半不讀書是否構成直接的因果關係,筆者沒有進行過嚴格的研究,不敢妄下結論,但是這兩種事情同時存在卻是不能否定的現實。
支援貧窮家庭的孩子們接受高等教育確實很有意義,但是首先要問的是這樣一個問題,53.1%不讀書的日本的大學,會讓這些孩子們在大學裏受到充分的教育,獲得充分的知識和技能嗎?這是日本政府在實行所謂的「免費教育」之前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1)(旺文社教育資訊中心,「本月視點-133」 http://eic.obunsha.co.jp/resource/viewpoint-pdf/201801.
(2)http://www.univcoop.or.jp/press/life/report.html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
張石 |
張石 簡歷: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