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專欄/觀點 > 觀點 > 大隅良典:日本人可能不會再得諾貝爾獎

大隅良典:日本人可能不會再得諾貝爾獎

2017/10/10

PRINT

  在探究真理的基礎研究方面,日本從很久以前開始就被認為水準已經降低。大學和企業都不願意向很難迅速取得成果的基礎科學投入研究經費,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可能會造成工業競爭力降低。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大隅良典,請他談一談日本基礎科學的現狀。

 

  記者:日本基礎科學實力的降低以前就響起了警鐘。

  

  大隅:雖然日本在物質上富裕起來了,但變成了精神貧瘠的社會。日本的大學全部走進了效率優先的死衚同。“有用”這個關鍵字過度進入科學的世界。越是壓縮研究經費,研究人員越會注重提高效率,但如果沒有自由的想法,科學不會取得進步。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大隅良典

   

  有可能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大家爭先恐後去研究的課題才被認為是好課題。如果不是這樣的課題,連研究經費都難以確保。但一切的出發點卻被逐漸忘記,那就是做自己覺得有趣的事。

 

  記者:雖然日本人接連獲得諾貝爾獎,但支撐基礎科學的預算卻在減少。

 

  大隅:以前日本的大學有過這樣一個時代,那時支援基礎研究活動的講座經費制度完善,大家可以研究自己喜歡的課題。現在可以搞研究的職位減少了,研究職位變成看不到未來的職業,以至於有些父母都不願意讓孩子讀研了。

 

  這樣下去的話,將來日本將不會再出現諾貝爾獎學者。(日本人連續獲獎)是得益於過去的遺産。即使在全球性學術期刊上發表一兩篇論文也不會誕生新的概念。必須轉變想法。我花了近30年時間才研究出“細胞自噬機制”。  

 

  記者:有什麼具體的改變方法嗎?

 

  大隅:日本的研究能力不提高的話,日本將開始出現空洞化。日本企業也不再看重日本的大學,在生命科學等領域開始向海外的大學投資。需要重新審視大學與企業的關係。必須形成大學負責基礎研究、企業自由推進産品化的分工關係。

 

  記者:中國和南韓在提高工業競爭力,但在獲得諾貝爾獎方面落後。

 

  大隅:中國受文革的影響比較大。目前向研究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今後應該會逐漸出現諾獎得主。在中國,沒有海外經驗的話當不上大學老師,大家都出去留學。在美國獲得職位的人回到中國後待遇非常好。自噬領域也有10人左右是從美國回到中國的。

 

  記者:今年的諾獎得主會在10月2日公佈。

  

  大隅:雖然不清楚今年是否也有日本人得獎,但日本從事有趣研究的年輕人大大減少的確是事實。希望日本社會具備能培養科學家這一特殊群體的能力。要知道,科學是從不斷的失敗中誕生的,科學家是社會性的存在。

  

  大隅良典:72歲。因對於生物細胞將無用蛋白質等分解、作為營養源回收利用的“細胞自噬機制”的研究,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7年8月,為支援生物學的基礎研究,成立“大隅基礎科學創成財團”。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山端宏實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33
具有一般參考性
 
2
不具有參考價值
 
2
投票總數: 37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併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併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