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發違規行為30年未了,癥結在哪?

2023/12/21


  大發工業新曝出174項測試違規行為,事態發展到了全面停止工廠出貨的罕見地步。為了滿足母公司豐田的期望,大發的研發一線過度縮短交期,管理層沒有掌握這方面的情況。近年來,汽車廠商接連曝出違規醜聞,在這種情況下,大發並沒有發揮自凈功能。

   

   

  包括已經停産的車型在內,共發現64款車型和3款引擎存在測試違規行為。除了4月份發現的測試認證程式違規之外,還在第三方委員會的調查中發現了25個測試項目共計174項違規行為。

     

  違規行為涉及多個方面。安全氣囊測試本來需要用感測器感知衝擊,然後再用電腦啟動氣囊,但測試時電腦還沒有開發出來,於是申報了用計時器啟動氣囊並進行測試的結果。

    

  安全氣囊測試發現違規行為的「MOVE」等6款車型再次進行測試時,發現兩款車型的門鎖安全性能可能不符合規定。

   

豐田把ROOMY等車型的生産委託給大發

  

  關於頭枕後方的衝擊測試,要申請認證必須提供駕駛席的測試結果。但是,相關人員認為駕駛席和副駕駛席的性能沒有太大差別,便提交了之前測量的副駕駛席的數值。

   

  在測量正面碰撞時副駕駛席乘客頭部加速度的測試中,未配備安全氣囊的測試車輛可能會因為假人頭部與車廂內部相撞而出現異常值。因此,為了確保通過認證測試,相關人員把提交的數據換成了提前準備好的其他數據。

    

  大發從1989年開始在30多年裏斷斷續續出現違規,第三方委員會表示:「2014年以後違規行為不斷增加」。在2005年上任的來自豐田的會長(當時)領導下,大發推進結構改革,這個過程中開發的車型「Mira e:S」比原來大幅縮短了開發交貨期。基於這種成功體驗,在後來的新車開發中,要求縮短時間。

   

  2016年變成豐田全資子公司以後,大發面向亞洲市場致力於開發小型車。2022年度的全球銷量超過170萬輛,佔到整個豐田集團的1成以上。大發承擔起亞洲市場開拓者的角色,以快速開發快速供貨為最高命令,時間緊迫的一線開始出現違規行為。

       

  過度削減成本也加速了違規。大發從2011年開始減少與銷售額不直接掛鉤的質保等部門的人員。2022年負責碰撞試驗的安全性能負責部門的人員減少到2010年的3分之1。第三方委員會指出:「不得不説輕視了認證試驗」。

   


        

  在12月20日的記者會上,大發的社長奧平總一郎表示:「在一線不發聲的文化下,沒有顧忌到他們的辛苦」。豐田的副社長中嶋裕樹説:「沒有認識到有可能增大了他們的工作負擔」。

     

大發在京都府的工廠

   

  車企查出違規行為的時間節點大體有3個。最初是2015年曝光的德國福斯的廢氣排放造假問題。2018年,由於日産、速霸陸(SUBARU)的燃效及廢氣排放造假,日本國土交通省實施了調查。除了已發現違規行為的鈴木外,雅馬哈引擎、馬自達等日本汽車廠商都發現了違規行為。

        

  2022年日野汽車的廢氣排放造假曝光後,搭載日野引擎的日本國內幾乎所有車型都暫停了銷售。即使同樣在豐田旗下的日野汽車出現了違規行為,大發也沒有開展自凈行為。第三方委員會表示:「守法意識越來越淡薄,甚至失去了在報告上不能記入虛假資訊和不正確資訊這種理所當然的感覺」。

    

  第三方委員會在報告的最後給出結論:「這是要追溯到商業模式及組織文化問題的極其深層的問題。可能會改寫大發的歷史和存在意義」。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