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石油企業在伊朗的爭奪戰
2016/03/03
伊朗與伊拉克的邊境聳立著鑽井平臺(照片下)。目前已開開掘40口油井(南阿札德干油田) |
2月上旬,在距離伊朗首都德黑蘭西南約600公里的南阿札德干油田,鑽井作業一直在持續。這一帶是伊朗與伊拉克的邊境地帶。15公里之外就是另一個國家。在四週一望無垠的沙漠上,聳立著若干座鑽井平臺。
「使用的鑽井平臺達到18套。此前已鑽了40口井。計劃共鑽185口」,開發負責人馬哈茂德·馬拉西(音譯)説。
在南阿札德干油田,在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下蘊藏著254億桶原油。其數量在1990年代以後在被發現的油田中處於最大規模。在制裁解除後,日本經紀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記者以外媒身份首次進入開發一線。
油田已經啟動每日數萬桶的初期生産。靠近邊境的是上世紀80年代兩伊戰爭的激戰地。要在此地開發油田,首先需要清除大量戰時遺留的地雷。據悉,排雷工作已在全部區域完成。2017年1期工程完工後,日産量有望達到32萬桶。馬拉西明確表示「2期工程將與外國企業共同開發」。
1期工程由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單獨開發。2期計劃進一步增加28萬桶的産量,並向外資開放。
全球130家油企齊聚
「具有極高的關注度」,日本經濟産業省的高官強調。這是因為南阿札德干油田與日本具有很深的淵源。日本國際石油開發帝石公司2004年曾就共同開發達成協定(當時籠統稱為阿札德干油田),但在鑽井正式開始之前,美歐制裁強化了對伊制裁,於2010年退出開發。
2015年11月,在制裁解除前夕,除美國之外的全世界130多家石油公司齊聚德黑蘭。英荷殼牌石油、法國道達爾、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國際石油開發帝石……。他們的目的一致,都是為了出席伊朗石油部舉行的新簽約方式的説明會。
伊朗原油儲量居世界第4位,天然氣居第1位。在制裁之下,伊朗的資源開發陷入停滯,尚未開發的油田仍然很多。雖説原油價格低迷,但與巴西的深海油田和北極的冰油田相比,生産成本明顯更低的伊朗油田很有吸引力。
伊朗石油部長讚幹內(Bijan Zangeneh)在説明會上宣佈,「開放油田將達到52處,總投資額達到300億美元」。伊朗政府將實施國際招標,根據新合同方式選擇對象油田的開發夥伴。其中,南阿札德干油田是重點,對此感興趣的不僅是日本。
300個中國技術員
在伊朗西南部一間全新的中央控制室內,一群男人目不轉睛地盯著牆面螢幕上的油井影像。他們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NPC)的技術人員。
這裡是北阿札德干油田,中石油自2009年起與伊朗開始進行共同開發。如果開始試運營並轉向正常生産的話,這裡的日産量有望達7.5萬桶。油田的開發負責人表示「整個油田有約300名中國技術員在工作」。
位於南阿札德干以南的雅達瓦蘭(Yadavaran)油田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負責開發。在通往這些油田的阿瓦士機場,經常會看到中國油商的身影。因歐美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來自歐洲和日本的石油公司撤出開發,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仍堅持作業,穩固根基。
與阿札德干油田一樣,伊拉克的大型油田馬吉努(Majnoon)由殼牌及馬來西亞國營石油公司負責開發。2003年薩達姆垮臺後誕生的伊拉克新政府開始積極吸引外資。近期,美國埃克森美孚和英國石油參與開發了一家大型油田。曾經戰火紛飛的邊界地帶如今已成為全球石油巨頭爭相開發的最前線。
管理生産的中國技術人員(北阿札德干油田) |
「我去日本進修過」。在南阿札德干油田指揮鑽井作業的技術人員説。從與國際石油開發帝石合作時就開始在此工作的人才也不在少數。這裡依然能看到日本的痕跡。日本能否乘機迎頭趕上呢?走在前面的中國,緊追猛趕的歐洲巨頭,伊朗油田爭奪戰已進入白熱化狀態。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松尾博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