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垃圾滯留在已開發國家
2019/10/07
以已開發國家為中心,越境流通的塑膠垃圾無處可去的情況浮出水面。開端是此前作為「資源」接收塑膠垃圾的中國改變態度,將其視為污染環境的「垃圾」而禁止進口。慌張的已開發國家將塑膠垃圾運往東南亞,但這也遭到反對,無法出口的部分滯留國內。各國將加快採取禁止一次性塑膠産品和強化焚燒處理等對策,但此前依靠海外的後果很嚴重。全球的大型化工企業也開始採取對策。
日本環境相小泉進次郎9月11日在就任後首次記者會上強調稱,將在應對海洋塑膠垃圾的對策方面,積極向海外宣傳日本的舉措。這一發言考慮的是6月的G20大阪峰會。G20針對在2050年之前將污染海洋的塑膠垃圾減為零的目標達成協定,世界的目光投向了塑膠垃圾。
從資源到垃圾
塑膠垃圾為何會迅速成為嚴重的國際問題呢?梳理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等的數據,會發現以已開發國家為中心,各地有很多等待處理的塑膠垃圾。
![]() |
中國2017年從全世界接收約700萬噸塑膠垃圾。這是因為塑膠垃圾曾是成為服裝和再生塑膠的原材料的「資源」。由於中國方面的需求,2014年時美國出口約110萬噸,日本出口約95萬噸。
但在2017年底,中國因污染的塑膠垃圾流入河流和海洋、加劇環境污染,決定禁止進口。結果,2018年美國塑膠垃圾對華出口銳減至約4萬噸,日本減至約5萬噸。
![]() |
迅速成為新的出口目的地的是亞洲各國。美國採取了向馬來西亞出口約20萬噸等舉措。日本也採取向泰國運送約19萬噸等措施,但整體出口量未能達到近幾年140萬~160萬噸的水準,2018年降至100萬噸。無法出口的部分被認為滯留在日本國內。
令事態進一步加重的是東南亞也接連反對進口。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相繼表明了返回已接收垃圾的意向。
處理技術不成熟
如果處理技術不夠成熟,塑膠垃圾即使只有輕微的髒污也無法回收利用。日本環境省指出,「即使在已開發國家可以回收利用,到菲律賓等國卻變成‘髒污垃圾’」。控制危險廢料越境轉移的《巴塞爾公約》新增加了禁止出口髒污塑膠垃圾的規定並將於2021年1月生效。
![]() |
菲律賓推進對塑膠垃圾等進行分揀(資料圖,菲律賓帕拉納克市) |
日本有6成的塑膠垃圾通過焚燒處理。東京農工大學教授高田秀重表示「推進(利用焚燒能量的)熱能回收利用不利於應對全球變暖」。尚看不到大幅減少垃圾總量的頭緒。
歐洲的塑膠垃圾被認為有3成進行填埋,4成以上焚燒處理。歐洲議會3月提出禁止生産一次性塑膠産品。美國有7成以上(2015年)採取填埋處理。中國不再接收的塑膠垃圾轉向其他亞洲國家出口,或者交給國內的處理設施。
全球大型化工企業也開始行動。7月約500名相關人士齊聚東京,成立了消滅塑膠垃圾的國際聯盟。三菱化學控股等日美歐各國化工企業建立了超過15億美元的對策基金。
塑膠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問題在於能否使塑膠垃圾成為有價值的「資源」。茨城縣笠間市的亞星商事將塑膠垃圾清洗乾凈,加工成可以作為服裝等産品原料的顆粒,8成出口到中國。該公司社長孫自強表示,中國國內的再生材料存在短缺,今後還將增加出口。
按照G20的協議,今年秋季將在日本召開塑膠垃圾對策的事務級會議。各國在環境問題上也必須進行國際合作。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塙和也、安倍大資、福井健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