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法新一代核反應爐合作計劃歸零

2019/11/06


  日本與法國共同推進的新一代核反應爐建設計劃已經中止。日本經濟産業省在2020年度的概算要求中未計提相關預算。雖然日本已經支出了超過200億日元的研發費用,但法國方面於2018年11月通知日方中止計劃。日法的這一共同開發計劃是日本核燃料回收政策的核心舉措,必將對日本産生影響。

 

  

  中止的是法國的快中子實驗反應爐「ASTRID」的建設計劃。快中子反應爐是新一代核反應爐之一,可以一邊再利用核燃料一邊發電。該計劃意在獲得商用反應爐的建設數據,三菱重工業也參與其中。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4年5月訪問法國之際,雙方就推進研究合作達成協定。日本從1970年代開始一直在推進快中子增殖原型反應爐「文殊」的開發,但是由於頻頻出現技術故障,最終在2016年決定對文殊實施廢堆。

 

  取而代之,日本將目光投向了法國該計劃。法國擁有超過60座核電站。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也選址法國,法國的原子能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準。

 

  法國報紙《世界報》8月31日報導稱,「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將停止ASTRID開發計劃」。但其實法國方面已經於2018年11月在法國舉行的日法政府高官的會議上通知日方將中止開發。法方稱「將中止ASTRID開發計劃,今後不會撥出預算」,原因是「作為核電站燃料的鈾剩餘,快中子反應爐開發不具有緊急性」。

 

  法國駐日本大使洛朗·皮克接受採訪時也表示,「由於不具有緊急性,從一開始就不會採用建設實驗反應爐這一手法」。他同時強調「將以模擬實驗為主。注力於新一代反應爐研究的態度不會改變」。

 

  不過日本政府相關人士指出,「不建設反應爐的話,能夠取得多大的研究成果令人懷疑」。日本還將與美國推進快中子反應爐的研究合作,但是尚未制定出具體計劃。


 

  相比日法的合作計劃受挫,俄羅斯已經到了馬上確立技術的階段。據稱俄羅斯的實驗反應爐「BN-800」於2015年投入運轉。中國從俄羅斯獲取技術,推進快中子反應爐的開發,印度也有了建設計劃,但在快中子反應爐相關技術領域,俄羅斯處於完全領先的地位。

發生多次技術性事故後被廢堆的「文殊」(福井縣敦賀市)

 

  與法國的快中子反應爐建設計劃的中止將對日本的核燃料回收政策造成打擊。日本的核燃料回收政策主要由「兩環」構成。首先是在青森縣的再處理設施將核廢料加工成包含鈽的燃料。然後將加工出的燃料通過鈽熱(Pluthermal)方式在普通的核電站進行再利用,或是通過快中子反應爐進一步消耗。

 

  如果投入運作,青森縣的設施每年可製造8噸的鈽,但如果快中子反應爐無法投入實際使用,僅靠普通的核電站無法消耗掉這些鈽。鈽被認為可轉用於核武器。美國2018年從核不擴散的角度出發,要求日本削減鈽的保有量。該問題可能再次發展為外交層面的難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塙和也、編輯委員 安藤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