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能源企業JERA在台灣打造海上風電基地

2019/11/15


       由東京電力控股和中部電力共同出資的日本JERA近日在台灣舉行了海上風力發電場的完工儀式。2019年內還將參與輸出功率達200萬千瓦、全球最大級別的海上風電項目,在台灣構建一大海上風電基地。在以煤炭火力發電為主的亞洲,為了應對全球變暖,海上風力發電場的新建需求增強。以致力於推進産業振興、在海上風電領域先行一步的台灣為中心,亞洲今後將成為該領域的主戰場。

 

       11月12日在台灣西北部苗栗縣舉行的海上風電項目「福爾摩沙1號(Formosa 1)」的完工儀式上,JERA社長小野田聰強調,「希望在這個引領海上風電的地方學習並實現增長,在日本等世界各地開展相關業務」。

 

台灣苗栗縣海域的海上風電(12日)

 

       福爾摩沙1號的輸出功率為13萬千瓦,將是截至2019年底台灣首個投入商業運營的海上風電項目,由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企業丹麥Orsted出資35%JERA出資32.5%

 

       在台灣,JERA還向海上風電項目「福爾摩沙2號」(輸出功率為37.6萬千瓦,將於2021年投入商業運作)出資49%。此外還計劃參與輸出功率達200萬千瓦、世界最大級別的海上風電項目「福爾摩沙3號」,目前正在就JERA向業務公司出資4成的方向進行協調。

 

       福爾摩沙1號和2號的總事業費分別為1千億日元和幾千億日元左右,力爭2026~2030年投入運作的福爾摩沙3號的總事業費預計高達1萬億日元左右。該項目討論實施項目融資,JERA的投資額被認為在1千億日元左右。通過一系列的投資,該公司在台灣擁有的海上風電總發電容量約為100萬千瓦,相當於1座核電站。

 

 

       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預計,在海上風電領域,到2030年之前全球將引入2.28億千瓦的發電容量,達到目前的10倍左右,起到拉動作用的是亞洲。目前為止英國和德國等歐洲國家處於領先地位,但在亞洲,除了將海上風電作為煤炭火力發電的替代電源外,預計隨著經濟增長,新設電源的需求也很大。

 


 

       台灣蔡英文政府提出減少依賴核能發電的方針,計劃2025年之前使海上風電的發電容量達到約570千瓦,相當於總發電容量的7%。此外還有意使台灣成為亞洲海上風電的核心基地。蔡英文在12日的完工儀式上表示,台灣吸收海外的技術和資金,成為亞洲海上風電的先驅。

 

       關注台灣的不僅只是JERAJXTG能源將與雙日、中國電力等日企共同在台灣中部雲林縣海域推進海上風電開發。計劃獲得約30%的權益,2021年投入運作輸出功率為64萬千瓦的海上風電場。丸紅將與製造渦輪機等設備的多家台灣企業成立合資公司,計劃在台灣西部建設輸出功率為60萬千瓦的發電場,向新公司出資30%

 

       其他海外企業也將目光投向台灣。Orsted正在計劃9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項目。關於日本和歐洲企業相繼參與台灣海上風電的情況,日本國內的電力相關人士認為,「台灣成為亞洲海上風力市佔率之爭的戰略佈局」。

 

       在日本,秋田縣由利本莊市海域等4個海域被指定為可以在2019年內優先建設海上風電場的「促進區域」,民營企業最長可使用30年。丸紅力爭最早2022年在秋田縣海域開始運作日本首個海上風電場。可以稱之為日本海上風電前哨站的一系列動向將對海上風電今後在亞洲的鋪開産生影響。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