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制裁後,俄能源為何仍能動搖市場?

2023/09/27


      全球能源市場仍無法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9月21日,俄羅斯宣佈暫停石油産品的出口,隨後美歐的輕質油期貨價格大幅上漲。儘管受到西方的制裁,但俄羅斯對非洲等「第三極」的出口增至去年的3倍,保持了影響力。原油價格也面臨上漲壓力,日趨逼近100美元的大關。

   

市場再次意識到資源依賴俄羅斯的風險(Reuters)

   

      21日,俄羅斯政府停止出口的消息傳出,作為歐洲輕質油指標的美國洲際交易所的輕質油期貨一度比前一天上漲5%,達到每噸1014.75美元。這是自1月下旬以來、時隔7個月的最高點。作為美國指標的紐約商品交易所的輕質油期貨也上漲5%,達到每加侖3.4美元左右。

   

   

      英國業界團體Energy Institute的統計顯示,2022年俄羅斯石油産品的出口份額為1成左右,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大出口國。佔出口産品大半的輕質油不僅可以用作汽車的柴油引擎燃料,還可以用作農業機械的燃料和取暖,因此從秋季開始到冬季,需求增加得更多。

 

      隨著冬季需求期的臨近,俄羅斯的措施引發了供應緊張的隱憂。包括歐美在內,這將導致石油價格的上漲和通膨風險重燃。

 

       包括日本在內的七國集團(G7)在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後的2022年5月,達成了分階段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的協議。嚴重依賴俄羅斯石油的歐洲已從2022年12月起實施了原油進口禁令,自2023年2月起實施了石油産品進口禁令。


 

      本應被排除在美歐市場之外的俄羅斯通過此次出口停止措施對價格形成産生影響是有原因的。俄羅斯增加了對不參加西方國家對俄制裁的「第三極」的出口。

 

      金融資訊公司Refinitiv的海上運輸數據顯示,俄羅斯向非洲、中東國家、土耳其、巴西和中國等「第三極」國家出口的石油産品在2023年2月~8月的7個月裏達到每日124萬桶。與每日僅為36萬桶的2022年相比,激增至3.4倍。

 

      特別是對巴西和非洲各國出口的增長幅度較大。在高油價也波及到石油産品的背景下,因西方制裁而變得「便宜」的俄羅斯石油的需求強勁。

 

      自2月以來,雖然對歐洲的出口量比2022年下降了96%,但俄羅斯的整體出口量同比增加了7%,反而提高了在世界市場的存在感。可見通過對第三極出口的增加充分彌補了對歐美出口的減少。

    

   

      俄羅斯沒有透露恢復石油産品出口的時間。增加了俄羅斯産進口的第三極國家也需要從其他渠道採購。因為要與歐洲等西方國家展開競爭,導致價格出現上漲壓力。

 

      儘管面臨嚴厲制裁,但俄羅斯仍然可以動搖市場。這種局面在作為輕質油原料的原油市場也是如此。2023年9月,與領導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沙烏地阿拉伯展開合作,決定在年底前繼續減産。俄羅斯正在增加對中國和印度的出口,以取代對歐洲的出口,保持一定的存在感。

 

      如果輕質油的供求緊張,作為原料的原油也有可能受到波及。日本樂天證券經濟研究所的大宗商品分析師吉田哲指出,「通過此次俄羅斯的措施,原油在供給方面面臨的上行壓力也進一步加大」。

 

      9月19日,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油(WTI)原油期貨價格一度超過每桶93美元,創出10多個月以來的最高點。市場有關人士之間有觀點認為,年內油價將突破100美元。

 


      不過,此次的石油停止出口也隱約顯示出俄羅斯的「弱點」。在專家之間,日本能源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調查課長原田大輔等很多觀點認為,與其説是為了通過抬高價格而動搖西方,不如説是「優先考慮俄羅斯國內情況的措施」。

   

    

      在俄羅斯國內,煉油廠的維護等導致産品不足和價格上漲加劇。由於用於農業機械收穫糧食的輕質油等燃料出現短缺,生産者等的不滿之聲正在加強。如果對國民的不滿置之不理,有可能對普丁尋求連任的2024年下屆總統選舉産生負面影響。

 

      9月22日,俄羅斯的總統新聞發言人佩斯科夫就石油産品的臨時禁運向記者表示,「我們將為確保市場穩定而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強調了優先應對國內市場的想法。

 

      俄羅斯財政狀況依然嚴峻。俄羅斯財政部9月公佈的1~8月財政收支為2.36萬億盧布赤字。如果持續停止出口石油産品,將面臨外匯收入隨之下降、財政也將進一步惡化的兩難境地。JOGMEC的原田認為,「如果俄羅斯國內的短缺情況緩解,或將解除禁運」。

 

      這對非洲各國等新興國家來説構成打擊。這些國家迅速增加了從俄羅斯進口廉價的石油,停止出口只是暫時措施也會産生巨大影響。非洲不僅在石油領域,在小麥等食品領域也在增加對俄羅斯産品的進口。此次的突然措施讓世界再次意識到依賴俄羅斯的風險。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浜美佐、真田涌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