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的煩惱(下):尋找下一個智慧手機
2014/10/17
![]() |
三星生物製劑的仁川工廠 |
生物醫藥的量産與半導體有著共通之處,其競爭力均取決於生産規模和高水準工藝管理技術。另外還離不開能夠鉅額投資的財力。儘管顧客與銷售渠道不同,但和三星通過果斷投資登上全球半導體第一寶座的經營模式有著很高的相通性。
「雖説是成長領域,但如果是日本企業的話,估計不敢做出這樣的投資決斷吧」,日系金融機構人士對三星的決斷讚嘆不已。三星與瑞士羅氏公司等簽訂醫藥代工生産合同,通過接受羅氏提供的生産技術,開始在第一工廠進行試生産。
智慧手機業務不會一直增長下去,三星對這一點早已有所準備。李健熙在2010年就指出「10年之內三星的大部分代表性産品都將不復存在」,選定了進行重點投資的5個新業務領域。生物製藥就是其中之一。
但即便是發展得最為順利的業務,三星生物製劑也認為「出現收益也要到2016年之後」。
另外4個領域是汽車電池、發光二極體(LED)、醫療設備、光伏電池,都是很難説取得了什麼成果。光伏電池由於中國廠商的量産而導致行情惡化,三星已經中止了普通結晶型産品的生産。汽車電池眼下則落後於競爭對手LG化學。
三星2013年的合併銷售額為22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3萬億元)。在智慧手機急劇增長的這3年裏增加了將近50%。智慧手機部門在總銷售額中所佔比重也達到60%左右。如果再加上供應手機構件的半導體、螢幕部門,三星對智慧手機的依賴度還會更高。為彌補智慧手機減速帶來的影響,探尋可維持這一龐大組織的經營頂樑柱成為三星一個極其艱巨的任務。
「創新經營」,這是李健熙在2006年提出的口號。在電子行業已經看到世界頂峰的三星再不能像以往那樣將日本企業作為榜樣了。於是向員工發出了要成為創新者的號令。成為「領跑者」的三星切實身體會到了擔任開創者的艱難。
(小倉健太郎 首爾)
三星的煩惱(上):對手價格僅一半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