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緣何與海外電視業務訣別
2015/02/03
![]() |
松下曾經的尼崎電視工廠,現已停産 |
松下在中國的平板電視年産量為20萬台。在世界最大市場,松下的市佔率還不到2%,並且損失還在擴大,撤退是自然之勢。但做出決斷並非易事。因為松下的在華業務歷史悠久。1978年鄧小平向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發出邀請之後,松下在北京啟動了映像管合資生産。2009年就在松下關閉映像管工廠之際,還受到了當地的反對。
但事態非常嚴峻。在中國的電商網站「京東商城」上,海信集團等中國企業的42英吋液晶電視價格基本都在兩千幾百元,僅為日韓企業的一半。松下覺得在中國的生産難以維持。在慎重談判之後,1月最終達成了協議。
不僅中國,北美的情況也如出一轍。2013年度撤出電漿電視業務之後,松下將渠道鎖定為美國家電連鎖賣場百思買等,致力於工廠直銷;但市佔率也只有4%,降至2012年的約一半。原因是與中韓企業的價格競爭未能取勝。為了改善收益,計劃今年春季出售面向北美供貨的墨西哥工廠。
2014年春季,松下社長津賀一宏在內部發出了命令:「應推進的結構改革要在2014年度(截至15年3月)內完成」。而最大的未決事項就是持續虧損6年的電視業務。其中,中國和北美是2大虧損基地。借助一連串撤退措施,今後「即使發生虧損,最多也可以控制在100億日元左右」。今後將鎖定地區、商品和客戶,力爭實現盈利。
![]() |
「海外投資者仍然強烈認為我們是電視廠商,但本公司甚至已不再是家電企業」,津賀社長表示。在作為2018年度目標提出的10萬億日元銷售額計劃中,汽車和住宅相關業務佔4萬億日元。而家電僅為2萬億日元。松下縮小電視海外業務,可以解讀為與家電行業的全方位戰略的決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