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入局「川普遊戲」勝算幾何?
2017/01/24
台灣鴻海精密工業董事長郭台銘已經決定到美國一決勝負。1月22日,郭台銘宣佈,已開始討論在美國新建液晶面板工廠。「川普領導下的美國」不僅敦促美國企業積極投資,還希望海外知名企業在美進行鉅額投資。作為知名企業家,郭台銘是否已站在遊戲舞臺之上?勝算又有幾何呢?
![]() |
鴻海精密工業董事長郭台銘(右) |
早有計劃
郭台銘發佈的新工廠建設計劃規模巨大。據悉,投資額超過了70億美元。他同時透露,作為最重要合作夥伴的美國蘋果也將參與投資。
不僅是台灣媒體,美國媒體也紛紛進行了報道,這不難理解。因為鴻海的決定看起來就是亞洲的代表性企業首腦回應了川普的要求。
在美國投資、增加就業機會的人是夥伴。無論何種理由有反對行動的人就是敵人。川普的態度十分明確。他高舉「美國第一」的大旗,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批評聲猶如耳旁風。美國作為巨大的市場,日本和歐洲的企業無法無視其最高權力擁有者,相繼宣佈了在美投資計劃。
趁著這股潮流,郭台銘是否也加入了這些企業家的行列?不,這樣的想法仍過於輕率。
據悉,鴻海的盟友軟銀集團社長孫正義在2016年12月拜會就任之前的川普,這成為鴻海此次決定快速啟動的契機。當時,孫正義表達了軟銀與鴻海在美國共同投資的意向,但有消息稱郭台銘好幾年前就開始考慮在美國建新工廠了。
中美製造成本差距降至1%
向此前高速增長的中國大陸市場投資,或者將工廠遷往製造成本更低的國家,這些做法可以理解,但在美國建廠是否符合邏輯呢?郭台銘或許想到了「美國作為世界工廠正在復甦」的趨勢吧。
1月11日,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發佈的分析結果顯示,在製造成本方面,中國相對於美國的優勢已縮小到1%。
中國的比較對象是包括上海和江蘇南部等地在內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雖然該地區的工資上漲較快,但中美之間製造成本差距縮小的原因不僅在於人工費。
利用IT技術改善生産效率、「頁岩氣革命」推動能源成本下降,美國製造業面臨的環境正在明顯改變。
波士頓諮詢公司得出結論稱,「如果考慮到物流費用和庫存費用等間接成本,如今在美國銷售的産品能在這裡以更低廉的成本製造」。換句話説,現在更應該考慮在美國國內發展「地産地消」,而非將美國建成世界規模的供應鏈。
引發「補貼競爭」
作為連蘋果都要佩服三分的鴻海的經營首腦,郭台銘不會不知道製造業每天的變化動向。但事情沒那麼簡單。郭台銘提出,希望在美國獲得廉價的土地和電力。期待美國能滿足鴻海的條件。
在美國,為了吸引汽車等工廠進駐,成為候選地的州政府會競相推出「補貼激勵政策」。預計川普政權時代也是一樣。如此一來,企業對美國製造業加大投資的成本反而可能會轉嫁到美國自己身上。
在美國總統選舉期間,美國開利空調的生産線搬遷至墨西哥的計劃遭到批評,最終開利空調決定保留原定關閉的美國印第安州工廠。但是,作為對開利空調放棄轉移生産的回報,該公司從州政府獲得了700萬美元的稅收優待。圍繞轉移生産的博弈,最終似乎還是開利空調得到了好處。
川普在商人時代被稱為「房地産大王」,還曾經營過賭場酒店。原本以為作為運營主體的酒店方面會比客人更賺錢,但是其賭場事業已4次申請破産保護。川普在商業選擇上也並非「百戰百勝」。
大嘴不封存隱憂
問題是,「川普領導下的美國」能否遵守約定,保持公正中立的原則。現在已經或多或少出現了令人擔憂的跡象。
例如,川普與媒體圍繞就任典禮觀眾人數發生了爭論。媒體報道現場觀眾只有25萬人左右,川普則怒斥報道不實,從電視播出的航拍照片來看確實觀眾人數較少,而川普卻堅稱「現場有100萬到150萬人」。當然,他的説法缺乏依據。
如果川普繼續隨便即興發言,別説美國社會,就連全球的商業界也可能會默默地「遠離美國」。而且,在商界比川普成功的經營者也大有人在。
據路透社報道,關於在美國建廠一事,郭台銘表示已有計劃,但並不是承諾,只是一個希望。他強調此事還在討論中。博弈已經開始。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武類雅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