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1000萬電視銷量目標的底氣何在

2017/11/27


  夏普是日本大型機電企業中第一家被海外企業收購的公司。從母公司台灣鴻海精密工業空降而來的社長戴正吳帶領夏普實現了V字復甦,這次又提出「電視年銷量達到1000萬台」的目標。這個數字是當前銷量的2倍,甚至可以説是有欠斟酌。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探索了夏普負責該計劃的「謎之銷售團隊」和未來的目標。

 

  8月底,在夏普時隔5年再次參展的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IFA)上,夏普社長戴正吳信心十足地表示,1000萬台的目標本年度應該就能實現。夏普2016年度的電視銷量為543萬台,是全盛時期2010年度的三分之一。夏普計劃將這一數字翻一番,一舉達到1000萬台,原本屬於2018年度的計劃將提前1年實現。這一目標引來圍觀群眾的高聲歡呼。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右)支援著夏普社長戴正吳

 

  戴正吳的話之所以有分量,是因為其「言出必行」的態度。他帶領夏普實現扭虧為盈等承諾已切實達成。戴正吳自信的背後有像兄長一樣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大力支援。

 

  50英吋的4K電視售價2499元,45英吋的液晶電視售價1799元……在中國的「雙十一」電商促銷活動期間,天貓上的夏普電視價格還不到日本的一半。

 

  發動超低價格攻勢

 

  為了能擴大電視的銷量,郭台銘更是親力親為。11月6日,郭台銘拜訪了日本樂購仕的母公司、中國零售巨頭蘇寧雲商集團的南京總部,直接與蘇寧董事長張近東進行了談判。郭台銘表示,企業間合作必須要打通從用戶需求到工廠生産的全産業鏈。

 

  「只要能用到電視就是客戶」是郭台銘的銷售理念。他還去了當地的公寓,因為這裡配備了開發商安裝的夏普電視。業內人士説,這是讓當地的廉價廠商也難以招架的低價攻勢。

 

  在夏普6月底公開的2016年度有價證券報告中,出現了「鄭州市富連網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這家陌生的公司。據當地媒體報道,鴻海旗下的合資公司鴻富錦精密電子將這家公司納為子公司。也就是説,這家企業是鴻海的孫公司。

 

夏普的有價證券報告書上出現的「鄭州市富連網電子科技」

  

  有價證券報告記載,鄭州市富連網電子科技與夏普的交易額為582億日元,是夏普被納入鴻海旗下約半年的交易額。雖然不清楚是否全部是液晶電視,但夏普公開的最近半年液晶電視銷售額為899億日元(2016年度上半年)。進入鴻海旗下之後的下半年以後,銷售額大幅增長。

 

  還有一個名為「天虎計劃」的項目。這是鴻海集團100多萬名員工參加的電視擴銷代號。據相關人員透露,鄭州市富連網電子科技運營的「富連網」(2014年11月開設)原本就類似於鴻海內部銷售網站的性質。

 

  通過天虎計劃銷售的電視很多都經過這家銷售公司賣出。夏普高管也承認,在中國的液晶電視銷售正交由鴻海負責。核心力量就是這家銷售公司,交易採取一次性供售方式。這名高管表示,絕對不會虧損。

 


 

  這種可以稱之為向夏普「輸血」的作戰方式能否持久?

 

  瑞穗證券高級分析師中根康夫指出,「低價銷售帶來的市佔率擴大是一把雙刃劍。(天虎計劃)是鴻海填補夏普的風險,長期來看具有取得巨大成功的可能性,但整體上目前難以盈利。低於中國品牌的價格設定有可能毀掉自己的品牌價值」。

 

  但戴正吳表示,不能光盯著暫時的得失,(天虎是)長期戰略。首先最重視市佔率擴大和控制市場,然後逐漸轉向高端産品。作為戰略轉型的第一步,新商品的銷售已於10月在中國大陸啟動。正是夏普在全球首次推出的8K液晶電視。

 

  向8K電視過渡

 

  電視系統業務本部的本部長喜多村和洋表示:「到2020年度,夏普在世界銷售的60英吋以上電視的一半以上將變為8K」。在有機EL電視領域,夏普落後於南韓的三星和LG,今後將憑藉全球領先的8K電視捲土重來。

 

  充滿自信的郭台銘認為,日本企業的員工很出色,但高層的管理存在問題。在收購夏普短短1年多之後,郭台銘敲定了2筆1萬億日元的投資,顯示出格局的不同。這兩筆投資是在中國廣州和美國威斯康辛州建設液晶工廠。新工廠將採取垂直整合模式,鴻海將從面板到電視在中美實現一條龍生産夏普8K電視。這是天虎計劃的最終目標。

 

 

  從奮勇前進的郭台銘身上看到的或許是,對於此前支撐增長的水準分工型模式達到極限的焦慮。

 

  鴻海自1990年代起相繼在中國大陸建設大型工廠,成長為世界最大的代工企業。從客戶的産品開發階段開始參與,形成了事先生産體制,將産品迅速且大量地推向市場。這一水準分工模式吸引了美國蘋果,改變了世界的産業結構。

 

  但是,水準分工的天才如今正處於深深的煩惱之中。11月14日發佈的2017年7~9月合併凈利潤同比下降39%,降至210億新台幣,按7~9月計算創出6年來最低水準。佔銷售額5成以上的 「iPhone X」的量産陷入僵局,難以承受人工費等成本的增加。

 

  不過,可以説轉向垂直整合存在巨大風險。瑞穗證券的中根表示,「鴻海的合併營業現金流在頂峰時接近每年80億美元。雖説獲得了各種補貼,但僅中美的工廠投資規模就超過1年的現金流,對於鴻海來説將是一場豪賭」。

 

  「液晶之後還是液晶」。1998年出任夏普社長、並將夏普打造成液晶「名片」的町田勝彥曾如此認為,於是展開了超出承受能力的鉅額投資。結果,留給夏普的武器是通過液晶研發而積累的技術。夏普與鴻海一起切斷退路的征途已經開始。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村元、台北 伊原健作 藥文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