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研究(下)在鴻海的存在感減弱
2020/04/08
在夏普母公司台灣鴻海精密工業,夏普的存在感正在變弱。鴻海原本計劃使用夏普的技術在中美新建超大型液晶面板工廠,但是因業務環境惡化而縮小了計劃。取而代之成為增長引擎的是純電動汽車(EV)等夏普無緣的領域。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3月初緊急召開線上業績説明會。在中國大陸,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生産iPhone等産品的鴻海主力工廠也被迫停産。當時劉揚偉預計生産將在3月底之前恢復正常,關於增長戰略,他表示將通過純電動汽車帶來破壞性創新。
鴻海正在與歐美汽車巨頭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FCA)推進關於成立合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生産純電動汽車的磋商,顯示出進入該領域的決心。
不過,聽了劉揚偉發言的一位夏普高管則表示,「幾乎沒有能夠通過純電動汽車産生乘積效應的部分」。
2016年鴻海創始人、時任董事長郭台銘決定收購夏普。鴻海雖然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産品代工服務企業,但是主力工廠所在的中國大陸人工費高漲,通過勞動集約形成的規模優勢來彌補低附加值的業務模式顯現出極限。
對於收購虧損的夏普,鴻海內部也存在謹慎觀點,但郭台銘表示能獲得夏普的技術實力和工匠精神,有助於第二次創業,最終實現了收購。
![]() |
郭台銘對夏普最寄予厚望的是曾經號稱世界第一的液晶面板技術。收購夏普4個月之後的2016年底,郭台銘宣佈了投資約合1萬億日元在廣州新建液晶面板工廠的計劃。同時宣佈夏普把從大阪府的堺工廠剝離出來的堺螢幕産品公司(SDP)收為子公司。
2017年,主張「製造業回歸美國」的川普就任總統後,郭台銘又表示要投資100億美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建設液晶面板工廠。
但兩項計劃都遇到了困難。自2017年底起,因中國大陸企業發起增産攻勢,液晶面板價格開始下滑,業務環境急劇惡化。堺螢幕産品公司使用世界最大級別的玻璃基板高效生産大尺寸面板的優勢也減弱。原因是大陸最大的液晶面板企業京東方科技集團(BOE)啟動了同等水準的新工廠。
廣州工廠雖已投産,卻遲遲沒有全面量産。美國的建廠計劃則改成了縮小工廠規模、建造研發中心等多樣性設施設備的方案。投資額似乎也被壓縮。
每當有媒體報導稱鴻海的中美面板業務不順利時,鴻海都會發表聲明表示鴻海沒有面板業務。該公司認為,廣州工廠的建設主體並非鴻海,而是郭台銘的投資公司旗下的堺螢幕産品公司。
而郭台銘也以參加2020年1月台灣領導人競選為契機,出售了堺螢幕産品公司的股份。沒有公開收購方。競選結束回歸經營後,郭台銘表示要設立大規模基金並尋找新的投資對象。已經看不到對夏普和麵板業務的熱情了。
夏普會長兼社長、同時還兼任鴻海董事的戴正吳認為,夏普對鴻海的重要性不會改變,但鴻海的一位高管卻透露,對夏普的運營方式並不確定。
戴正吳曾表示夏普交給自己了,但他已宣佈將在2021年度末卸任。鴻海將如何對待「守護者」離開後的夏普,還是一個未知數。夏普必須早日讓採用自主技術和經驗的新業務走上正軌,展現出讓鴻海信服的乘積效應。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村元、伊原健作 台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