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研究(上)「鴻海方式」迎來極限
2020/04/03
夏普的經營重建進入了平臺期。夏普歸入台灣鴻海精密工業旗下已經過去3年半。雖然實現扭虧為盈,但是主要得益於削減成本,並未培育出新的收益源。創造增長萌芽的研究開發費等面向未來的投資比過去還少。減少浪費、擠出利潤的「鴻海方式」經營手法也迎來極限。
![]() |
夏普力爭開拓高清晰的8K市場 |
「能還房貸了」,一位夏普的員工安心地説。這是因為夏普2016年納入鴻海旗下後,在「賞罰分明」的號令下貫徹了成果主義。工資也是一樣。但很多員工的獎金比陷入經營危機時翻了一倍,因為業績出現了復甦。
夏普的合併最終損益此前連續多年虧損上千億日元,但2017年之後實現扭虧為盈。這是鴻海派去的會長兼社長戴正吳推行徹底的合理化舉措産生的效果。戴正吳在鴻海時代有「成本先生」的稱號。在電視和白色家電業務領域,戴正吳還關閉了主力工廠。2020年2月,戴正吳在台灣召開的記者會上表示,夏普已經度過轉型期,今年將步入正軌,強調了自身的改革成果。
但並不能説夏普現在已經找到了復活之路。夏普2月將2019年度的銷售額預期比初始預期下調2000億日元,下調至2.45萬億日元。主要是因為個人電腦液晶面板業務表現不振。夏普已經連續2年下調銷售額預期。在截至2019年度的3年期計劃中提出了營業利潤達到1500億日元的目標,但是目前的預期是1000億日元。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