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5G資費比美國貴3成,比中國……
2020/12/17
根據日本政府的要求,日本的通信運營商正在被迫降低資費。在5G大容量套餐的資費方面,日本比美國高出3成。資費偏高的背後存在著NTT docomo、KDDI和軟銀這3家公司持續7年的「聯合壟斷」。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調查了美國、英國、德國、中國、南韓和日本的最大通信運營商的5G大容量套餐(含免費通話)。由於流量等有所不同,難以單純比較。但日本附帶無限制通話的5G大容量套餐每月9350日元(約合人民幣590元),比美國(約合人民幣460元)高3成,比南韓(約合人民幣530元)高1成。
![]() |
日本的套餐流量上限為100GB,中國為300GB,其他國家全部為無限流量。日本的費用與中國處於相同水準,但如果觀察流量上限,可以説日本價格偏高。日本總務省的調查顯示,從20GB的4G流量費用來看,與歐美韓的5個主要城市相比,東京最貴。
日本的通信資費偏高,是因為3大運營商壟斷市場。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的茂垣昌宏研究員指出,「(日本3大運營商)具有試圖使資費處於同一水準的潛規則」。
轉捩點出現在7年前。2013年居份額第3位的軟銀收購了排在第4位的eAccess。在日本國內通信市場的份額達到25%左右,逼近第2位的KDDI,「3家壟斷」的格局形成。MM綜研的常務董事橫田英明指出,「如果是3家壟斷,所有公司的份額很容易超過20%,難以産生競爭」。
![]() |
日本3大通信運營商的店舖 |
在海外,由於擔憂資費高漲,防止壟斷的機制加強。在有4家運營商的美國,政府將T-Mobile US公司和Sprint的合併推遲了大約6年。在法國,2012年隨著通信企業伊利亞特(Iliad)以新品牌開展服務,形成4家競爭體制,産生了價格競爭。
國際電信聯盟的數據顯示,日本每百人的行動電話簽約量(2018年)為139部,在主要國家中排名第一。手機普及後新顧客的爭奪減少,這削弱了大型通信運營商的競爭意識。菅義偉自2018年8月開始要求大型運營商降低資費,但並沒有實現大幅降費。
成為日本第4家運營商的樂天截至9月底份額不到1%,其他3家大型運營商的基本盤並沒有受損。這些因素導致菅義偉政府強烈要求運營商降低資費。
政府要求降費的做法也遭致批評。熟悉通信行業的日本中央大學教授實積壽也表示,「從未聽説過其他已開發國家的政府進行干預要求通信商一律降費的事情。只要不是市場競爭導致的降費,將不會持久」。
日本政府強硬干預的背景原因在於頻段分配製度。日本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唯一沒有引入頻段分配拍賣制度的國家。日本採用「對比審批方式」,由總務省對各運營商的業務計劃進行對比,之後再確定頻段分配,政府酌情處理的空間很大。一家大型運營商的高管透露稱,「如果不答應降費的話,就有可能會在未來的頻段分配上處於不利地位」。
docomo的方針是答應政府的要求,在主力品牌NTT docomo中設立低資費套餐,通過整個品牌進行降費。KDDI、軟銀也肯定會進一步降低資費,這會對以低資費為賣點的樂天和虛擬運營商(MVNO)造成威脅。如果降費導致樂天等的影響力減弱,3大巨頭的壟斷增強,那麼日本政府的競爭政策就會自相矛盾。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