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八重苦」,半導體不安加劇
2021/05/28
向全球供應半導體和美國蘋果智慧手機「iPhone」的台灣企業正受到「八重苦」的衝擊。台灣因發生56年來最嚴重的乾旱,缺水問題日益嚴重,這對需要大量用水的半導體工廠的生産構成威脅。電力不足使得大面積停電不斷,猛增的新冠感染人數更是雪上加霜。在全球各地面臨嚴重的半導體不足的背景下,最大供應地台灣的生産停滯有可能會帶來全球性風險。
![]() |
嚴重缺水可能會影響半導體生産(5月15日,台灣中部南投縣,REUTERS) |
首先讓台灣頭疼的是日益嚴重的缺水問題。作為台灣乾旱對策本部的「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5月19日發佈消息稱,如果不降雨的情況今後持續的話,自6月1日起,台灣北部新竹市周邊的取水限制將從目前的15%提高到17%。
新竹市是台灣代表性的半導體産業聚集地,這裡設有半導體大型企業台積電(TSMC)的總部和主力工廠,還有聯發科技(MediaTek)等企業的基地。為了儘量避免缺水對半導體生産帶來影響,該地區的取水限制將只設定在17%,而市內其他地區則計劃1周內停水兩天,缺水情況嚴重。
![]() |
在台積電設有主力工廠的台灣中部的台中市也預定採取同樣的措施。台灣某半導體企業的高管説「這樣的情況以前從未發生過。如果半導體停産,那可不得了」,據説最近幾天緊張感突然高漲起來。
半導體的生産過程中需要大量用水。台積電設在台灣的半導體工廠每天的用水量接近20萬噸。按游泳比賽使用的50米泳池計算,大約相當於80個泳池的水量。不過,台灣自去年夏天開始降雨量極少,台中市最大的水庫「德基水庫」的蓄水率目前只有1%。處於再過幾天就可能見底的狀況。
眼下對台灣企業形成衝擊的另一個「誤算」是新冠感染人數的猛增。自5月中旬起,疫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此前台灣發現1名感染者都很少見,但最近卻連續8天(截至5月24日)新增確診病例達到300~500人。
對於可以稱得上是極端的感染者人數增加,台灣民眾的警惕感很強,街道上一下子變得安靜。關於現在的情況,在台北市中心運營「台北晶華酒店」的大型酒店連鎖運營商晶華國際酒店集團的董事長潘思亮表示,整個台灣已經處於類似封城的狀態,旅遊業和餐飲業都處於垂死掙扎的邊緣。
![]() |
5月24日起,餐飲店的堂食也被禁止,台北市中心變得安靜(5月24日) |
隨著新冠確診病例猛增,人員的活動和物流受到限制,企業將蒙受巨大損失。由於居家辦公加速普及,再加上連日超過30度的高溫天氣,家庭用電迅速增加。本來就令人擔心的電力不足問題最近一下子凸顯出來。
在感染人數猛增的5月13日和17日,整個台灣出現了突然的大規模停電。17日,台灣的總統蔡英文也不得不忙於澄清並表示「非常抱歉」。
即便如此,目前的情況也很嚴重,5月25日相關部門預測的預備電力只有8.06%。連日處於10%以下預警燈就會點亮的「黃燈」,狀況異常緊迫。現在,在台灣幾乎壟斷電力業務的台灣電力的主力火力發電站中,有4台發電機組正在定期檢修。在因缺水導致水力發電也受到限制的背景下,約8成用電依賴火力發電的臺灣一旦出現狀況,再次發生大規模停電將難以避免。
尤其是半導體行業,不僅消耗水,耗電也很大。由於製造全是在提高了空氣清潔度的「清潔車間」內進行,因此需要很多電力。如果供電停滯,工廠將隨即停産,承擔著全球6成以上半導體製造任務的台灣的供貨也會因此停止,這可能給全球造成巨大打擊。
在全球旺盛的半導體等需求支撐下,最近1年企業在台灣相繼建設新工廠和增強産能,電力需求顯著增加。但非常重要的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卻跟不上。台灣已決定在2025年之前完全關停正在運作的核電站(4個機組處於實際運作),但運營商之間存在不少憂慮的聲音。
全球各國都要求增産半導體,行業人手緊缺,人才也嚴重不足。台積電計劃年內招聘創史上最多的9000人,而歐美企業也在參與爭奪優秀的技術人員,這也讓台灣企業苦不堪言。半導體製造設備的世界級企業美國應用材料和荷蘭ASML今年也將在台灣招聘數百人。
![]() |
台灣屬於半導體及伺服器等出口主導型經濟,因此貨櫃緊缺和運輸價格暴漲也成為嚴重的問題。目前,貨櫃船的混載運輸(LCL)面向歐洲和美洲都已突破1萬美元,價格暴漲至上年的4~8倍,呈現出異常現象。交貨期也明顯推遲。
![]() |
台灣大型企業長榮海運的貨櫃船3月在蘇伊士運河觸礁,貨櫃船價格進一步暴漲(長榮海運提供) |
台灣自去年以來經濟形勢向好,但最近因為受到新冠感染人數猛增等多重負面因素的影響,社會氛圍一下子變得暗淡。雖然實現復活的關鍵在於疫苗,但相對於2360萬的人口,台灣確保的疫苗僅僅70萬劑次。目前的接種率為1%,屬於全球最低水準。今後疫苗大量到貨的準確時間及採購前景均不明朗。
蔡英文4月27日視察了缺水最嚴重的台中市,表示非常嚴峻。雖然透露出危機感,但尚未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全球在半導體等領域過於依賴台灣。在半導體的高科技形象的背後,脆弱的基礎設施弱項也暴露無遺,現在的台灣處於只能一心等待「天賜大雨」的緊要關頭。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村裕 台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