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日企聯合抗衡中美量子技術

2021/06/07


      圍繞量子技術的國家間競爭日趨激烈,在此背景下,日本的大型企業將進行合作。NTT和東芝等11家日本企業5月31日發佈消息稱,將於今年夏季成立共同研究資訊處理和通信用的量子技術的協議會。量子技術可能會帶來材料開發和人工智慧(AI)領域的革新,或將影響一個國家的安全保障和經濟實力。日本在這一領域稍稍落後於中美,日本能否在新領域構築能充分發揮競爭力的市場將成為焦點。

 

 

      「量子技術具備推動日本産業界發展的潛力,必須匯聚産官學(企業、政府和高校)的才智」,5月31日,在「基於量子技術的新産業創出協議會」的設立發起人會舉行的線上記者會上,NTT會長筱原弘道如此強調。除了日立製作所、富士通和豐田等之外,有11家跨越材料和金融等行業的企業參加,將挑戰與世界競爭。

 

      量子技術指的是被稱為量子力學的應用科技。除了在高安全性通信和高速處理電腦方面,正在研發中的超高感度的量子感測器等也有望在醫療等領域應用。

  

「模擬量子電腦」對日本企業來説是優勢領域

  

      研發量子技術需要先進的産品製造技術。日本具有一定的優勢,資訊分析公司VALUENEX的統計顯示,在量子通信和加密硬體的相關專利方面,東芝以104件排在首位,NEC以88件排在第3位。研發了約20年的東芝在發送「密鑰」的速度和距離上具備世界最高水準。

    

      東芝利用不斷積累的技術,2020年度啟動了量子加密通信的商業化。預計全球市場規模到2035年度達到約200億美元,力爭2030年度實現30億美元規模的銷售額。

 

      不過,自認為「技術上並不遜色」的日本在實用化方面顯得落後。在目前據稱達到20億美元左右的通信相關全球市場中,中國佔了大部分。中國在國家主導下引進量子密碼,在北京和上海之間建設了大規模網路。1月宣佈與人造衛星連接,實現了長達4600公里的通信。據悉,銀行和國家電網也在利用這一通信網路。

  


    

      日本在手機和平板電視等方面具有卓越技術,但在競爭中落敗的案例很多。此前具備壓倒性存在感的半導體也被南韓等超越。要借助對過去的反思、推動量子技術普及,基礎設施建設和標準化等方面必須與政府合作。需要新成立的協議會發揮關鍵作用。

 

      此外,要對抗中美,還需要制定日本自主的戰略。今後,在預計長達數十年的量子電腦開發過程中,擁有豐富資金和人才的谷歌和IBM等美國IT企業等將成為對手。日本企業難以正面對決,必須找到能夠發起挑戰的技術領域。

   

 

東芝研發的量子暗號通信接收器

  

      日本企業對「模擬量子電腦」寄予厚望。模擬量子電腦指的是在利用量子力學思路的同時,利用現有的數位方式電腦技術解決複雜問題。與正式引進要等到20年後的量子電腦不同,模擬量子電腦正在進入實用階段。如果在市場開拓方面取得成功,有可能培育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技術。

 

      模擬量子電腦用於從龐大的選項中找出「最佳」答案的計算。富士通攜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用於研究腦腫瘤等的放射治療。可在約2分鐘內找出照射伽馬射線的部位和強度的最佳組合。這種組合通常由醫生花費約1.5~3個小時進行討論後得出。日立開發出了編制數百名員工輪班安排的系統,2020年10月開始對外銷售。

 

      NEC於1999年搶在全球之前實際驗證了量子電腦的基本元件。日本在歷史上的量子技術領域顯示出存在感。不過,在實用化臨近、迎來「量子革命」變革期的背景下,日本正在落後於世界。日本政府在2020年敲定的「量子技術創新戰略」中指出,當前處於「極為嚴重的狀況」。豐田會長內山田竹志也在5月31日的記者會上擔憂稱,如果在實用化方面落後,「將損害將來的産業競爭力」。

 

      協議會還有JSR、東京海上控股和第一生命控股參加。對於量子技術的研發企業來説,與這些用戶企業的合作也很重要。世界潮流正在從在公司內部獲得技術的時代轉向基於人脈的「開放式創新」。日本的産業界能否構建新的革新模式將受到考驗。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生川曉、矢尾隆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