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SK抽中「下下簽」

2022/12/01


      南韓企業最大規模的併購(M&A)案在完成不到1年後便籠罩上了陰影。這指的是SK海力士對美國英特爾旗下中國大連半導體工廠的收購。由於美國政府的限制,企業對中國半導體工廠的投資改為許可制,SK的增産投資亮起了黃燈。甚至有業內相關人士認為,英特爾歷史性的靠近美國政府,而SK抽中了「下下簽」。

  

SK産能的4成來自中國工廠

  

      10月下旬,SK海力士在財報發佈會後舉行電話記者會。該公司首席財務官(CFO)盧鐘元説出了坦率的想法。

 

      「如果無法向中國工廠投資,工廠運營將變得困難,就需要討論出售工廠和製造設備轉移至南韓等各種辦法。我們希望避免出現這種最糟糕的狀況」。

 

      收購額達到9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SK簽署從英特爾收購大連工廠的合同是在2020年10月。大連工廠生産主要的半導體存儲晶片「NAND型記憶卡」。此舉曾是處於劣勢的SK尋求超越亞軍鎧俠控股(Kioxia Holdings)、追趕冠軍三星電子的大膽一步。收購額達到90億美元,作為南韓企業的併購案創出歷史新高。

 

SK的中國戰略站在了岔路口

 

      作為賣方的英特爾將經營資源集中於主力的CPU(中央處理器),在事實上撤出盈利能力較低的半導體存儲晶片業務。當時中美對立日趨激化,英特爾可能正不知怎麼處理中國半導體工廠。但如果出售給中國企業,難免遭受技術外流的批評。

 

      在此背景下,屬於同一陣營的南韓的SK出現了。SK於2012年收購海力士半導體,涉足了半導體業務。2012年是記憶體行情最糟糕的時期,當時日本爾必達記憶體破産。SK斥資3.4萬億韓元收購了海力士半導體。


 

      公司名稱改為SK海力士後,在截至2021年的10年裏,累計賺到56萬億韓元凈利潤,成為SK集團的主要現金牛。對於通過收購海力士獲得鉅額收益的SK會長崔泰源來説,被拿來出售的英特爾大連工廠似乎是實現進一步增長的重要拼圖。

 

      向中國引進技術改為許可制

 

      中國的反壟斷部門向作為買家的SK提出了多項條件。SK透露,需要向中國企業穩定供應半導體,以及今後5年繼續在大連工廠展開投資。SK接受了中國的條件,於2021年12月取得了該工廠。

 


   

      在推進收購程式期間,圍繞半導體的中美對立進一步激化。2021年,SK打算在中國無錫的DRAM工廠引進可飛躍式提升半導體性能的「EUV(極紫外)光刻」製造技術,但由於美國政府防止尖端技術外流的限制而放棄。

 

      到2022年7月,崔泰源訪問華盛頓的白宮。有分析認為,他向拜登提出在美國建設車載電池工廠,同時講述了中國半導體工廠的窘境。

 

      但是,美國政府對中國半導體産業的打壓逐步升級。10月,美國商務部宣佈,根據出口管理相關法律,對於在中國引進美國半導體技術採取許可制。對象是比目前技術先進的半導體技術,對SK來説,向中國2座工廠追加投資在事實上變得困難。

 

   

      韓華投資證券的統計顯示,在SK海力士的産能(按晶圓數量計算)中,無錫工廠佔26%,大連工廠佔14%。以少品種、大量生産為前提的半導體存儲晶片業務如果不持續進行設備投資,競爭力就會下降。如果現階段佔4成産能的中國工廠無法更新設備,SK整體的競爭力很可能大幅下降。

 

      行情惡化導致營業利潤率減半

  

      與此同時,目前的記憶體行情也成為逆風。三大半導體存儲晶片製造商的業績7~9月大幅下滑。其中,SK的營業利潤率從4~6月的30%降至15%。降幅高於三星電子和美國美光科技。

  

  

      CFO盧鐘元表示,「今後將維持嚴峻的業務環境」,宣佈將2023年的設備投資計劃比2022年(10萬億韓元左右)減少50%以上。三星宣佈繼續按原計劃展開投資,美光科技僅減少3成,SK對行情低迷的警惕感顯得更為突出。

 

      SK通過2012年的併購涉足半導體,在短短10年裏躍居世界半導體的第4位。在中美摩擦前景難料的政治博弈之中,與中國工廠一起成長起來的SK面臨著長期戰略的岔路口。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細川幸太郎 首爾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