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要自産EV半導體,擺脫依賴不掙錢iPhone

2023/05/18


      台灣電子大企業鴻海精密工業在純電動汽車(EV)業務方面已啟動半導體的自主生産。瞄準左右純電動汽車性能的功率半導體,鴻海將啟動工廠併購和新技術的引進。作為主業的美國蘋果iPhone的代工利潤率較低,該公司希望通過純電動汽車業務提高盈利能力。

  

      「我們有信心提供最具競爭力的汽車解決方案」,在鴻海負責純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戰略官(CSO)關潤5月9日在發佈與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導體企業德國英飛淩科技達成合作時這樣強調。

  

  

      功率半導體的作用是高效地轉換電力。如果在作為純電動汽車心臟的馬達控制裝置上搭載高性能功率半導體,即可細緻地調整轉速等,實現節能化和續航里程的延長。

  

      鴻海和英飛淩將在台灣設立採用新材料「碳化矽(SiC)」的功率半導體的研發基地。與使用矽的現有産品相比,電力效率高,可延長續航里程。

  

      鴻海曾於2021年收購了位於台灣北部新竹的半導體工廠,此次計劃2023年內在該工廠啟動碳化矽功率半導體的生産,但量産體制的確立和品質的穩定仍成為課題。最初一段時間被認為將由英飛淩向鴻海供應自主産品。

  

      台灣大型智庫資訊工業策進會産業情報研究所(MIC)的分析師郭靚德表示:「碳化矽(功率表半導體)的進入門檻很高,(鴻海等)純電動汽車廠商有必要通過合作提高開發能力,推進産業滲透」。

  

參加與英飛淩合作儀式的鴻海CSO關潤(右)(5月9日,德國慕尼黑、照片由鴻海提供)

  

      目前各純電動汽車廠商正在推進碳化矽功率半導體的採用。由於需求增長,「預計今後數年將維持供不應求」(業界相關人士)。鴻海將描繪從涉足純電動汽車設計和開發的新興企業等獲得整車代工的訂單、展開大量生産的商業模式。為了預定今年以後的市售純電動汽車的正式投放,鴻海在確保半導體方面搶佔了先機。


  

      鴻海一直在被稱為「純電動汽車關鍵」的半導體生産方面穩步實施佈局。在2019年宣佈進入純電動汽車領域後,2021年首先與台灣電子零部件供應商國巨(YAGEO)合資成立車載半導體設計公司。完善了製造半導體組件的「前製程」的開發體制。

  

      鴻海還在海外致力於擴大前製程的産能。2022年5月宣佈了在馬來西亞與當地企業合資建設半導體工廠的計劃。同年9月又在當地發佈消息,稱計劃與印度資源巨頭合資在該國西部建設半導體工廠。

  

      直接領導純電動汽車業務的鴻海經營首腦、董事長劉揚偉過去曾自主成立半導體初創企業等,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在2022年秋季的技術發佈會上,劉揚偉強調:「鴻海將構建(面向純電動汽車的)半導體的完整生態系統」。

  

      不過,通往半導體自主生産的道路並不平坦。在功率半導體領域,日美歐的前10大企業掌握全球份額約4分之3。鴻海處在從零開始追趕的地位。

  

      不僅如此,純電動汽車生産本身也存在很多問題。鴻海的客戶、也是其出資對象的美國新興純電動汽車廠商Lordstown Motors在量産方面陷入苦戰。5月1日宣佈由於來自鴻海的追加出資陷入僵局,有可能申請破産保護。

  

      另外,作為主要客戶的美國新興企業Fisker(菲斯克)的純電動汽車銷量也萎靡不振,代工有可能推遲。

  

      即便如此,鴻海仍將努力推進純電動汽車業務,原因是對依賴低收益的蘋果業務抱有的危機感。鴻海在iPhone組裝方面擁有約7成的市佔率,但營業收入凈利潤率連續6年徘徊在1%~2%左右,持續低迷。

  

      鴻海在涉足電動汽車市場之際採取了特殊的方式。在中美的新興企業大多專注於投資負擔較輕的設計和研發的背景下,該公司特意專注於生産。提出到2025年純電動汽車産量佔全球市佔率5%、營業收入達到1萬億新台幣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

  

      將這一戰略轉化為盈利的關鍵在於從新興企業等處獲得大量訂單,並通過大規模生産降低成本。另外,如果能自行生産附加值較高的半導體,預計將超越單純的「組裝」範疇,獲得巨大的利潤。

  

      雖然同時涉足純電動汽車和半導體這兩個競爭激烈的市場難度較大,但如果能實現穩定生産,將取得巨大成果。其成敗將決定鴻海能否在真正意義上擺脫「代工」。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龍元秀明 台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