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憑藉AI晶片一枝獨秀,但供貨有不安

2023/08/25


      美國英偉達在用於驅動生成式AI(人工智慧)的半導體領域一枝獨秀。8月23日公佈的2023年5~7月凈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猛增至約9倍,僅一個季度就賺到了上財年的全年凈利潤。在搭上AI熱潮的同時,産品因供應短缺而掀起爭奪戰,從中長期來看也存在中美對立風險。

 

      「新的電腦時代已經開始」,英偉達首席執行官(CEO)黃仁勳在財報説明會上強調了嵌入生成式AI及成為其基礎的尖端半導體的超高速電腦所帶來的影響。

 

穿著標誌性的皮夾克介紹新産品「GH200」的英偉達CEO黃仁勳

 

      英偉達5~7月財報顯示凈利潤和營業收入按季度計算均創出歷史新高,超過市場預期。8~10月的營業收入預計達到160億美元左右,約為去年同期的3倍。在其他大型半導體企業因需求減少而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呈現出一枝獨秀的局面。

 

      英偉達涉足的圖形處理器(GPU)在高速並行處理大量數據方面表現出色。用於數據中心的伺服器,發揮向AI輸入文字和圖像等大量資訊的「學習」以及回答用戶提問的「推理」等2個作用。

 

      GPU此前主要用於個人電腦的超高清遊戲用途,但自2015年以來,英偉達發現GPU有助於AI的深度學習,不斷轉變為AI的基礎設施企業。尤其是由於「ChatGPT」掀起的生成式AI熱潮,市場評價發生了明顯改變。

 

  股價漲至年初的3倍,總市值達到1.1萬億美元

 

      英偉達的股價漲至年初的3倍,總市值超過1.1萬億美元。與蘋果、微軟、Alphabet等一起「進入1萬億美元俱樂部」。在全球總市值排行榜上排在第6位,超過Meta和特斯拉,顯示出逼近美國亞馬遜的勢頭。

 

      業績迅速增長推動的股價上漲「英偉達狂歡節」推動美國科技股整體上漲。在日本也對半導體概念股産生了拉動效果。QUICK FactSet的數據顯示,最近的市盈率(PER)達到36倍左右,與美國超微半導體公司(AMD)的25倍左右、高通的約11倍左右等相比處於高水準。

 

      半導體市場將隨著AI的普及被認為進一步增長。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估算顯示,到2027年由生成式AI服務創造的市場在全球將達到1210億美元。德國調查公司Statista的統計顯示,預計成為基礎設施的AI用半導體的市場規模到2028年將迅速增至2021年12倍的1278億美元。

 

 

      將成為客戶的是開發生成式AI的企業。除了開發ChatGPT的美國新興企業OpenAI之外,微軟、谷歌和Meta等美國科技巨頭、美國Anthropic、英國Stability AI等初創企業也在積極採購GPU。

 

      例如,據説OpenAI公司使用了大約10000個GPU來開發ChatGPT。宣佈成立涉足AI開發的新公司「xAI」的美國企業家馬斯克也承認購買了大約10000個GPU,表示「如果想開發比現在更為先進的AI,那麼使用30000~50000個GPU並不奇怪」。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UAE)加入GPU爭奪戰,而在出口管制逐漸嚴格的中國,旗下擁有短視頻分享應用「抖音」(TikTok)的中國字節跳動等科技企業也在訂購和獲取GPU。

 

  黃仁勳:供貨會大幅增加

 

      美國媒體報導稱,最新的AI半導體「H100」有時售價達到4萬美元,是現有型號「A100」的4倍,從下單到交貨有時需要半年到1年時間。

 

      黃仁勳表示,「正在大幅擴大産能,到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供應量將大幅增加」,但英偉達專注於半導體開發,生産交給台積電(TSMC),供應能力存在極限。

 

      面對這種事實上的獨家供應,也出現了與之競爭的動向。AMD為對抗英偉達,計劃在2023年推出將CPU和GPU結合起來的新産品。與英偉達相比,將彰顯低價成本。

 

 

      此外,谷歌和亞馬遜正在開發自己的AI半導體。對英偉達一家企業的依賴可能會逐漸減輕。

 

  對華出口管制也成為焦點

 

       另一方面,英偉達為了甩開競爭對手的追擊,正在擴大AI戰略的領域。將開發與CPU結合的新産品「GH200」,在性能和引進成本方面與AMD抗衡。除了GPU之外,使AI更容易使用的軟體也是優勢,還將投資生成式AI的初創企業。

 

      令人擔憂的是對佔營業收入約20%的中國的供貨。美國拜登政府出台了AI半導體的對中國出口管制。中國企業可以獲得並非最新型號的低速産品。

 

      英偉達首席財務官(CFO) 科萊特·克雷斯(ColetteKress)在發佈會上表示,「考慮到全球需求的強勁,即使對數據中心GPU的出口進一步管制,也不會立即對業務産生重大影響」。但隨著美國政府今後的追加制裁,從中期來看,供貨有更加困難的可能性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渡邊直樹 矽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