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或分化為「中國」和「非中國」
2019/07/18
看不到平息跡象的中美貿易戰正在動搖企業的經營戰略。表明和討論將生産遷往中國大陸之外的主要全球企業開始增多,對印度和越南等中國周邊國家的投資額如今增長1~3成,企業投入增長資金的國家和地區也明顯發生變化。以自由貿易為前提構建的全球供應鏈站在因中國和非中國而分裂的岔路口。企業將面臨雙重投資的成本增加等新課題。
「為了規避關稅風險,進入美國政府的採購對象,有必要採取永久性對策」,夏普旗下的個人電腦子公司Dynabook社長覺道清文針對面向美國的筆記型電腦生産透露正商討轉移至中國大陸以外。對美國銷售佔整體的約1成,預計夏普將相關生産轉移至正在建設的越南工廠。
Dynabook以位於中國杭州市的自主工廠為中心,在中國生産幾乎全部筆記型電腦。覺道社長表示,「雖然第4輪加徵關稅被擱置,但不知道何時就會出現」。
![]() |
(REUTERS) |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統計顯示,受中美摩擦影響,表明和討論轉移生産的全球企業已超過50家。雖然仍處在討論階段的情況很多,但大部分企業預計保留中國的生産基地,同時將成為關稅對象的對美國業務轉移至海外。
中國作為消費市場依然很有潛力,同時如果全面關閉工廠,有可能産生與中國政府的摩擦。
日本綜合研究所的高級主任研究員三浦有史表示,「世界市場出現了被劃分為‘中國’和‘非中國’的可能性」。中美經濟活動割裂,邁向條塊化的「脫鉤」日趨帶有現實意味。
對企業來説,需要根據銷售目的地分散生産基地和採購網,成本增加和工廠開工率的下降將成為消極因素。
從事蘋果筆記型電腦「MacBook」等代工的台灣廣達電腦將推進將生産的一部分轉移至台灣等地的計劃。不過,圍繞基地重組的費用負擔,與客戶的談判並不容易,該公司董事長林百里透露無法進一步壓縮本來就小的利潤空間。
一家日本機械廠商已將面向美國的生産轉移至東南亞。該公司高管表示「當地沒有中國那樣完整的供應鏈。只能從中國運輸零部件,或重新建立採購網。不管怎樣,成本都將增加」。
2018年7月啟動第1輪的美國對華懲罰性關稅已經發展到第3輪,膨脹至27萬億日元的規模。雖然涉及幾乎全部品類的第4輪被暫時擱置,但企業有必要應對兩國磋商陷入決裂的最糟糕事態。
日本綜合研究所調查中國大陸對美出口中包含的各國與地區的附加值(截至2015年)發現,南韓、美國、台灣和日本分別達到1萬億日元左右。意味著在中國大陸組裝的電子産品等大量使用了海外的零部件,經濟脫鉤導致中國大陸産品流通停滯的「痛苦」也將波及海外企業。
企業將摸索減輕生産轉移帶來的經營打擊的方法。
作為轉移目的地而引人關注的是東南亞,尤其是越南。南韓三星電子在越南擁有智慧手機生産基地,電氣和電子産業正在匯聚,同時還具有與中國接壤這一物流方面的優勢。任天堂討論轉移家用遊戲機生産,而京瓷討論轉移多功能一體機的生産。另一方面,理光將面向美國的多功能一體機的生産轉移至泰國。
此外,遷回零部件採購網完善的本國和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趨勢也在加強。小松已將建築機械零部件的一部分生産遷至日本和美國。企業正競相通過數位化和自動化來提高工廠的生産效率,此前轉移至中國的生産基地以貿易摩擦為契機回歸已開發國家的趨勢有可能擴大。
中美摩擦導致的貨物和資金的大移動已開始逐步體現在數字上。
按國家和地區觀察今年1~5月的對美出口額,中國對美出口比上年同期減少12%,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和台灣實現2位數增長。為避免關稅而矇混原産地的「迂迴出口」似乎也在增加。
海外直接投資(FDI)在中國周邊國家呈現增加態勢。今年1~3月對印度的直接投資(按實際利用外資計算)達到177億美元,增加26%。增長率與2018年全年的0.3%相比增加。如果仍在討論階段的生産轉移得到落實,投資額預計進一步增加。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貿易問題採訪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