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半導體材料脫離日本有點難

2019/11/11


     南韓政府開始致力於高科技零部件和材料的國産化。由於日本政府7月份加強半導體材料的出口管理,南韓再次體驗到重要技術被日本卡脖子的「尷尬現實」。南韓過去也曾多次謀求零部件和材料的國産化,最終都是草草收場。「脫日本」面臨著巨大障礙。

   

     「LG螢幕完成氟化氫的百分百國産化」——10月15日的南韓媒體一起進行了報道。在日本加強出口管理100多天後公佈這一消息,為「打破對日本的依賴」而歡慶的評論接連不斷,但事實卻有些差異。

 

南韓總統文在寅和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鎔握手(資料圖,南韓總統府提供)

     

     該公司在製造工序中使用的蝕刻氣體是對不在出口管制之列的低純度氟化氫進行加工之後得到的。此前一直從日本進口最終産品,但為了提高物流效率,改為從日本進口低純度的氟化氫作為原料,在南韓加工成蝕刻氣體,在日本加強出口管理之前就已經準備切換成這種方式。有關人士坦言「改為在南韓加工從某種意義上講確實是國産化,但原材料還是由日本生産」。

   

     南韓政府8月份將依賴日本的100個種類指定為戰略産品,公佈了以5年內擺脫對日本依賴為目標的「材料、零部件、裝備競爭力強化對策」。每年將投入1萬億韓元的預算,對於包括日本加強出口管理的3種産品在內的20個品種,在一年之內改換成從日本以外的地方採購。

 

     但這一政策明顯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南韓政府自2001年首次制定「零部件和材料發展基本計劃」以來,到2016年已經公佈過4次計劃。此次的計劃也只是預算規模和對象品種不同,基本上仍是此前計劃的延伸。

   

     南韓提出零部件和材料國産化時總是伴隨著和日本的關係緊張。2009年公佈第2次計劃的李明博政府把減少貿易赤字當成重大政治課題。推出第3、第4次計劃的朴槿惠政府也由於隨軍慰安婦問題等導致兩國關係惡化。

  

     南韓2018年零部件和材料的對日貿易赤字為151億美元,自2010年達到242億美元的頂峰後,呈逐步下降的趨勢。但以技術上難度高的産品為中心,依賴日本的格局並未改變。

   

      為什麼不推進國産化?「因為品質、價格、交期全都符合條件的只有日本」,南韓一家大型機電企業的高管講得很直白。「南韓企業要是想做的話,肯定也能做得出來。但成品率低,價格也高,很難採用。價格和交期也屬於品質」。

    


   

      「在研發和産品化之間有一個名為‘死亡谷’的巨大障礙。很難跨越過去」,三星電子前副會長尹鐘龍指出了這一點,「日本企業在創建生産技術的工藝流程方面略高一籌。我們即便是短期內取得了成果,能否順利發展下去也不好説」。

    

      南韓政府將三星和現代汽車等大財閥召集起來,要求不僅對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提供支援,還要承諾進行採購,為此次實現國産化而煞費苦心。

   

      10月10日,三星電子在位於忠清南道的螢幕工廠與中小企業簽訂了合作備忘錄。文在寅總統親自趕往現場,強調「這將成為對特定國家依賴程度高的螢幕核心材料、零部件、裝備走向獨立生産的重要轉機」。

 

     但南韓大財閥的真實想法還是繼續與日本的零部件和材料廠商進行交易。在認識到依賴日本存在風險的同時,卻沒有餘力在國內辛辛苦苦地培育供應商。

      

      「以最合適的條件採購最優質産品的方針沒有改變」、「國産化不符合市場經濟原理,與日本等進行國際分工是合理的」,南韓大型企業的高管紛紛流露出真實聲音。跨越研發和産品化之間的「死亡谷」並非南韓政府想像的那麼簡單。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首爾支局長 鈴木壯太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