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1~3月全球企業的利潤增減
2022/06/08
在俄羅斯進攻烏克蘭等業務環境突變的背景下,利潤增加的企業在哪?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面向全球上市企業將2022年1~3月的最終損益與上年同期進行比較,並對改善額進行了排名,結果排在第一的是沙烏地阿拉伯國營石油企業沙烏地阿美。受益於原油價格上漲。大型汽車企業中,成功轉向高檔車的德國寶馬實現增益,而美國福特汽車因出資的純電動汽車(EV)廠商的股價下跌造成評估損失,出現最終虧損。
日本經濟新聞使用企業財務資料庫QUICK FactSet,調查了已公佈2022年1~3月財報、可與上年同期進行比較的大約1萬3600家企業。由於是根據QUICK FactSet公佈的美元換算值製作的排行榜,因此有的與企業的發佈數值不一致。
沙烏地阿美的純利潤為37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68億美元。隨著俄羅斯進攻烏克蘭,歐洲各國停止採購俄羅斯産原油,擴大從中東等地進口石油。隨著原油價格上漲,沙烏地阿美的利潤擴大。純利潤創下2019年12月上市後的季度最高紀錄,超過上年同期排在第一的美國蘋果。
![]() |
改善額排在前十的企業中,石油相關企業佔半數。其中排在第四名的美國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的社長兼首席執行官Vicki Hollub對前景也非常有信心,他指出:「將連續數個季度實現創紀錄的業績」。
能源相關企業的股價也不斷上漲。沙烏地阿美目前的總市值大約為2.35萬億美元,比2021年3月底上漲2成,5月總市值也超過蘋果,一度躋身世界第一。美國著名投資家華倫·巴菲特領導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5月宣佈增持了西方石油的股票。
1~3月,供應鏈穩定成為課題。因為在新冠疫情下停産和海上運輸混亂,並且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進攻。由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計算的表示全球供應鏈混亂程度的「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GSCPI)」在2021年以後居高不下。
在半導體緊缺成為生産瓶頸的大型汽車企業中,寶馬的損益改善額躍升至第三名。通過優先生産盈利性好的車型,超高檔車品牌「勞斯萊斯」的銷售擴大,純利潤增至79億美元。排在第九的大眾也因高檔車業績堅挺,純利潤增至2倍。
而福特的損益惡化額排在第七。最終損益減少63億美元,出現31億美元的虧損。受到了其出資的EV廠商美國Rivian Automotive公司股份的投資評估損失的影響。
在美國加息及烏克蘭危機下,股市變得不穩定,影響蔓延到很多企業。最終損益惡化最嚴重的軟銀集團以高科技企業為主投資的願景基金的評估額迅速下滑。惡化額排在第四名的美國亞馬遜跟福特汽車一樣,也計入了Rivian Automotive公司股票的評估損失。
![]() |
寶馬純利潤增加79億美元,損益改善額排在第三名(Reuters) |
從純利潤額來看,受益於行情改善的半導體及海運明顯排在前列。排在第九的南韓三星電子的半導體記憶體及高級智慧手機業績堅挺。第12名的美國英特爾面向伺服器的銷售額及專注的代工業務擴大。
美國大型IT(資訊技術)企業中,蘋果、微軟及谷歌母公司Alphabet 3家企業進入前十。排在第二的蘋果的iPhone銷售擴大。第三名微軟在居家辦公擴大的推動下,面向企業的雲服務等業務保持堅挺。
Alphabet公司排在第四名,但受退出視頻服務等俄羅斯業務的影響,減益8%。俄羅斯相關損失相繼出現,英國大型石油公司BP退出業務費用等計入了255億美元損失,損益惡化額排在第二名。
行業凈利潤的變化
凈利潤指的是從企業的營業收入中去掉原材料費、人工費、利息和稅金等之後,最終留在企業手中的收益。近年來,按市值評估所持資産和負債成為國際標準,有時還包含市值的波動。在資産負債表中,作為留存利潤而累積下來,成為分紅的來源,是投資者也很重視的指標。
全球企業的合計凈利潤額2022年1~3月為1.0829萬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時隔5個季度下降。自從由新冠疫情步入復甦局面的2020年10~12月起,利潤持續增長,但供應制約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産生負面影響。
按主要行業來看,新冠病毒疫情影響長期持續的航空行業連續9個季度出現虧損,處於困境。佔整體利潤約2成的金融行業的凈利潤減少37%。美國大型銀行花旗集團、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聯袂計提了俄羅斯相關的準備金。
![]() |
另一方面,受益於資源價格走高的材料能源行業增加37%,表現強勁,半導體相關企業起拉動作用的電子行業增長21%。雖然汽車産量增長乏力,但晶片供不應求,降價銷售減少,凈利潤增長9%。
統計全球約4700家主要企業的市場預測,預計2022年4~6月的凈利潤增加3%。材料能源行業繼續拉動整體增長。不過,電子行業將放緩至增長3%,汽車行業將出現近3成的利潤下降。如果供應鏈混亂和資源價格走高持續下去,有可能對全球的企業業績造成打擊。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村上徒紀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